第六百三十一章 收复青岛(第2/3页)

“你自己也留一张船票吧。”巴森斯深吸一口气,语气很有些复杂。作为普鲁士人,他更欣赏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勇士。作为一个父亲,他却需要一个懂得变通,更有弹性的女婿。

“如果你死在战场上,汉娜会很伤心,我知道她有多爱你。如果你让她流泪的话,在天堂里,我也会狠狠的揍你!如果你们有了孩子,记得让他姓我的姓。”

“一言为定。”赵冠侯给巴森斯行了个礼,随即又挨了对方一记手杖,离开时,赵冠侯心里暗道:我的灵魂,应该属于地狱,老头,你恐怕没机会抓住我了。

胡佛最后一次来到山东,除了解决雇佣兵的尾款问题外,实际是和山东谈了一笔买卖。囤积了数字惊人的青霉素,用途,自然就是战争。

在所有人的意识里,都认定扬基会站在普鲁士一边。毕竟南北战争期间,普鲁士给予北方邦大量的物资援助,协约两强国,则站在南方邦一边。乃至普鲁士的总参谋部制定作战方案时,也是把扬基出兵助战计算在内。

可是从胡佛的话语中,赵冠侯却推测出完全相左的一种可能,当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扬基会出兵,但是星条旗会立在黑鹰旗的对立面。这个消息对于小李曼等人,都不啻于一记重锤,震的魂飞魄散。

帝国的战略里,扬基的生产能力是重要环节,如果这个盟友成了敌人,那帝国的整体局势都将不堪设想。也正式基于这一重要情报,小李曼最终决定,保存实力,报效祖国。

普鲁士的士兵,根据本人意愿,进行了一次分流。愿意离开山东,前往其他战场战斗的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想到东非去,也不是容易的事,经过一番研究,由赵冠侯为他们制作一批假护照,冒充佛郎机人,自佛属莫桑比克从陆路进入德属东非。

运输他们,需要依靠大批的商船。目前山东的船只数量有限,航线也不算安全,最终只能把那支奥斯曼舰队送给普鲁士,作为运输船使用。

在船上,装满了步枪、炮弹、粮食、淡水和燃煤。这些补给品的总数实际上并不太多。从纸面数字看,对于泰西庞大的战场,起不到什么作用。可是后世的军史学家,不管站在谁一边,对这支部队在东非的卓越表现都交口称赞,并冠之以“奇迹之师”的称号。这场阿尔比昂的噩梦,普鲁士的华丽表现,始作俑者则是札冠侯。

但是也有总数超过五百名的普鲁士陆军,选择留在山东,以雇佣军身份参战,协助鲁军防守青岛要塞。这部分军人无一例外,都有家属在青岛居住。

作为军官疗养所,青岛一直以来,居住了大批军人家眷,这个时候想要转移,却已经来不及。两艘原本用于做转移家属的船,也被军方征用,用来运输士兵和物资。军人家属被迫滞留在青岛,一旦扶桑人攻克要塞,这些人的安危,都是巨大问题。

赵冠侯在出发前,很是印制了一批宣传材料,宣传在扶桑铁勒战争期间,扶桑士兵如何凌虐铁勒战俘以及铁勒女性。这些文字对于家眷在青岛的普军士兵来说,杀伤力超过一百枚高爆炸蛋同时引爆。

这些普鲁士陆军既不相信鲁军有能力守住青岛,同样不相信扶桑人会对普鲁士女人手下留情。基于保护家人的立场,他们愿意留在青岛作战,代价,当然是家属的安全,物资上的倾斜,外加一笔高额的雇佣费用。

普鲁士在山东的商人,在过程中也发挥了一些作用,有大约六十名以上的士兵,是被这些商人游说,选择留下作战。他们大多是技术兵种,在当前的情况下,极为珍贵。至于技术工人、工程师乃至商人,基本没人选择离开。他们回到祖国,也会被征召入伍,对比之下,还是留在山东更为安全。

名为施泽尔的大个子海军军官,接受了山东的雇佣。他的那艘蒸汽战舰受损比较严重,修补完成后,也不大可能赶上接下来的战争。更为重要的是,当发现自己美丽的妻子被要求参加招待舞会之后,他已经不放心让她与自己长期分离。他的战舰配合山东自有的宝顺轮加上原属铁勒的两艘蒸汽铁肋舰,编成为特攻舰队。小李曼也决定,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助山东一臂之力。

赵冠侯许诺,每击沉一艘扶桑军舰,都将给予这些海军雇佣兵一笔不菲的奖金。其数字,相当于建造一艘对应军舰所需的款项。按照施泽尔的看法,这么大数字的奖金,还不如直接向扶桑造船厂订货,或许来的更划算一些。

另一个留在山东的,则是瓦德克总督。在他看来,只要帝国在泰西取得胜利,自己立刻可以在山东恢复普鲁士统治。赵冠侯对这个要求并没有拒绝,甚至还允许瓦德克拥有一支人数不超过三十人的武装卫队。但是,接下来的发展,就让瓦德克痛不欲生,几乎要拼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