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交易与合作(上)(第2/3页)

随着母国经济衰退,这些洋商也都受了害。许多洋行已经难以维持,需要变现回国,给自己留一份安身立命的资本。另外,战争的阴云逡巡不去,也让一部分商人感觉留在山东不再安全,相对而言,他们更愿意选择回国生活。

因此,积压在仓库里的商品,以一个相对公道的价格出售,有些时候,甚至是跳楼价也要认。邹秀荣因为有正元的关系,与洋人可以直接接触,不需要被买办盘剥,拿货的价格更低。她提到这一点,也由衷的称赞着赵冠侯的谋划

“各省都受经济风波的影响,我们靠着洋人急于脱手的机会,多少还能回笼一部分资本,算是下场比较好的。外省的商号,大多是单纯的亏损,没有收益。还有的,是跟洋人打交道的次数少,也不熟悉对方的行事风格,结果被骗的一塌糊涂的大有人在。反倒是山东,因为跟洋人交道打的多了,思维上,已经没什么太大差别,接触起来很容易。这其实,都是你的功劳。”

“二嫂,你要这么夸我,我会骄傲的。”赵冠侯一笑“现在这个局面,还是得需要你们这些财神爷来帮衬才行。”

“我不算什么财神,如果要说财神,你自己家里就有两尊,都还没动地方。”邹秀荣报之以笑容

“我只是尽我自己的力量,能多帮一个人,就多帮一个人。难民里很有一些害群之马,听说整个山东,都在对他们进行打击。这样的事做的很对,当乞丐,就要有个乞丐的模样,不能由着他们的性子乱来。可是也有一些是真正的可怜人,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

她来到窗边,指着工厂里一个女工道:“我见到她时,她正在出卖自己。一个大姑娘,只要两个馒头,就可以得到她。我和思远干葛明,为的就是结束这种罪恶。没想到即使推翻了皇帝,建立了共合,这种事依旧在发生。我的力量有限,救不了所有人,但是能救一个,总要救一个,力之所及,我会尽可能多的救一些人,这样,总可以对的起自己的良心。”

“城里的粥棚,有不少都是二嫂出钱办的,帮了山东福利署很多忙。凤芝虽然负责救济这一部分,可是她这个人啊,粗枝大叶的,干精细事不行。还得是二嫂帮她。对了,今天二哥的船该到了,咱们一起去接?”

与袁慰亭政见相左,最终对袁正府失去信心,一怒挂冠的孟思远,已经彻底回归了商人的身份。他依旧是山东第一纺织厂的总经理,同时在山东省议会担任议员。除去纺织业以外,开设商店,参股矿厂、报社。

回归自己所熟悉的商业领域之后,孟思远如鱼得水,事业做的顺风顺水。只是由于柳氏的存在,他和邹秀荣之间,始终只是志同道合的葛明伙伴,而没有恢复夫妻关系。在商场上,第一、第二纺织厂还是竞争对手,两人的相处,很有些古怪。

但是三人见面,气氛依旧融洽。边向回走,孟思远边道:“这次到南方,情形很是不容乐观。海外的经济疲软,对于本国的影响非常大,松江的股市,又是一片哀号之声。只有生丝依旧坚挺,比如镇江陶家,他们的收入反倒更多了。看来泰西各国,确实可能打一场大仗,采购的物资,多半与战争有关。”

在山东,有孟思远开设的报馆,消息并不闭塞。巴尔干半岛已经燃起硝烟,虽然目前看,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战役。可是对于国际形势并不陌生的三人都能意识到,这只是战争的开端,远不是终结。

随着战火的弥漫,经济问题,短时间内解决不了,难民的数量还会上升。为了安抚难民,孟思远已经调拨了数千件棉衣待用,可是比起难民数字来,依旧是杯水车薪。

“眼下虽然是秋天,但是很快,天气就会转寒,这些人既没有口粮,也没有御寒的衣服。如果不对这种情况做出处置,到时候我们将看到满街的死人,也许是冻死,也许是其他死法。即使不考虑外界的评价,单纯考虑对经济及社会治安的影响,我们都必须事先做出防范。”

赵冠侯点点头“我明白,岳父怎么死的,我还没忘呢。津门那次的民变,绝对不允许在山东发生。于治安上,我已经动员了军队,随时可以出发镇暴。这是我手里的棍子,至于胡萝卜,就得找你们这些财神爷一起来想办法。”

“不光是经济,舆论导向上,同样重要。”孟思远皱着眉头道:“现在山东,很是有些歪风,我想,你这个当家人所知道的,一定比我更清楚。在议会里,也很有些议员兴风作浪,当然,这也跟凤芝在议会的一些做法有关系,随便打人,实在太野蛮了……我们不提这个,只说当下。这些杂音背后,很可能有其他势力的推手,我在南方时,就有人向我提出过,扶桑人对于山东的诉求,我们必须慎重对待。一旦处理不当,很可能酿成严重的外交事件,不可不防。一些无中生有的言论,很可能就是扶桑人搞出来的离间计,虽然这种办法上不了台面,我认为还是该正面回应,不能让他们随便的胡说八道。比如最近有报纸上刊登,说老四与普鲁士人定立了秘密协议,以牺牲山东主权为代价,向普鲁士人贷款。对这一点,我在报纸上已经予以斥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