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在朝鲜 第二十一章 过年(上)(第2/5页)

军队也差不离,徐一凡耽误不起将军队散回去过年,正在辛苦磨练的战斗技术战斗意志退化,再集中起来动员训练的时间。他的队伍本来就新得不能再新,还搁得住这个?先是胡萝卜送上,无论军官士兵,加发一月恩饷,历次战斗表现出色的还有奖励,全由马上成立,就是针对这次过年的军邮系统,免费替他们捎回国内,钦差大人徐爵爷还很是在不少统一格式的感谢慰问信上面签上自己大名,用上钦差大人的官防——不知道有多少小户人家会拿着这玩意儿镇宅辟邪,乡下不入流的典史巡检都是那些纯朴百姓眼中的天上人了,钦差大人的亲笔签名加官防,那是什么个荣耀?估计翻年就有不少庄户人家央代笔先生打封信过来,要军中子弟好好儿干,报效巴结钦差徐大人,好回家光宗耀祖……

胡萝卜后面就是大棒,除了除夕初一休息两天,有酒有肉,其他时间,无论官兵,仍然照常训练!禁卫军从来就是纪律第一,没有二话。加上徐大人什么都替他们考虑到了,那还有什么说的?留在朝鲜过年呗!

军营也要有个过年的气氛,更有一个团体关怀的表现。让士兵们随时都有着属于这个团体的归属感————比如说什么领导看望,军官替士兵服务一日,发慰劳品,都是题中应有之意。跟徐一凡那个时空国营企业才建立起来一样,各种福利措施一上来,工人就觉得,咱们是有单位管着的人了!那真是舍得豁出命去干啊。

军营也是士兵们亲自动手,粉刷彩画,打点整齐,业余的梆子班评剧班,相声说书快板儿,少林会的大枪石锁表演……就等着除夕热闹一下呢。火头兵穿得雪白干净,天天在厨房门口中气十足的冲着出操的士兵们吆喝:“今儿又是红烧肉啊!一个个悠着点儿,不要吃得没脖儿了……徐大人的恩典,真跟爹妈似的,多咱见过兵当的这样享福?”

种种桩桩,让这个大同江边华人的基地一点没有年节来到,人去楼空的冷清。反而是加倍热闹起来,一种只属于中国人,或者大点儿说,属于华夏文化圈的。叫做“过年”的特有味道,就在这异国他乡浮动,到处都是兴高采烈,到处都是喜笑颜开。人人仿佛都充满了干劲儿,对明天充满了期盼。

成功营造出这一切的徐一凡也是又累又高兴。当这么多人的大家长不容易,但是也很有成就感。他从前线驰回,并没有能马上回家,只是捎了一个信回去,告诉内宅,老爷我回平壤了。就处理着上面所说的种种琐碎,但是对明年关系极大,对军心士气也关系极大的事务。临到了快年二十七八,才算衣不解带的忙完,累极了就在签押房的行军床上歪一下。等到这日下午,他才发现面前公案上面空荡荡的,一份要处理的文件都没有了。

抬头一瞧,签押房里面静悄悄的,往日长龙一般穿梭不休,来见面汇报请示的人一个也不见。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身上暖洋洋的。隔得远远儿的,好像听见一个声音在轰人:“都回!都回!天塌下来,过完年再来!不想让大人过节了是不是?当心宪太太跟你们没完!”

徐一凡坐在那儿,似乎还没从繁忙当中醒过来似的。脚步声轻轻响起,就看见他麾下文武几员大将,唐绍仪,詹天佑,李云纵,楚万里,甚至袁世凯都悄没声的跟在后面儿。穿戴整齐,齐齐的走了进来。徐一凡向詹天佑招手:“达仁……那疏散人员的计划再给我审审,我觉着还要调整一下秩序……”

话没说完,唐绍仪就笑着使个眼色,五人齐齐行礼:“先祝徐大人年安!”

徐一凡一怔,不自觉的也笑着起来回礼。一时却不知道说什么好。楚万里已经笑着递马鞭过来:“人,属下们都替你打发干净了,事情,属下们也替你料理了。现在大人您万事别管,回内宅去吧!要不然,朝鲜寒风好当,宪太太的枕头风,咱们当属员的,可受不了!”

唐绍仪也笑:“大人,回吧!这些日子,各位宪太太来催促的下人都一拨接着一拨了。天大的事情,咱们明年见!今儿咱们就齐心协力一回,将大人请回去,过年,可是咱们中国人最要紧的日子啊!”

这个时候儿,徐一凡还能说什么?不等他招呼,溥仰带着戈什哈已经半扶半架的拖着他出去了,上马加了一鞭,就奔他的宅子而去。不一会儿就到了地方,就看见自己宅子也是装饰一新,刷得干干净净的。门口灯笼换了新的,几个下人颠脚探头的不住朝这里打量。看见徐一凡马队,顿时几个兴高采烈的回头就跑,几个上来牵缰绳,脸都快笑烂了。那招呼的声音从门口一路向内院里面传:“大人回府了!大人回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