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第2/2页)

本书体现了中国遭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百年屈辱史。今天,同胞们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走出国门,放眼世界,许多人与本书涉及的流失中国文物有约或偶遇。对待流失中国文物,目前有两种颇为流行的观点:一种是义愤填膺,随时强烈要求西方归还所掠夺的中国文物,认为回来就好,哪怕是巨资回购;另一种观点认为,流失文物在西方受到了良好保护,对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留在国外挺好。后一种观点,或许夹杂了某些情绪,对中国文物至今仍在非法流失的现状不满,恨铁不成钢。

显然,人们对文物返还问题争论不休的原因很多,其中关键,是难以定性当时文物离开原属国的方式,即它们属于非法掠夺、流失,还是正常交易、合法离境。有的不言而喻,更多的是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模糊不清;各国会继续为自身利益各抒己见,很难达成共识。

不久前,法国因馆藏中国文物被盗事件,无限期关闭了枫丹白露王宫的中国馆,是否再对公众开放不得而知。那种状况发人深思。多年以来,法国人曾以那里收藏中国圆明园被掠夺文物为荣;现在,那种荣耀感正在消退,法国公众也开始反思侵略掠夺他国文物的历史。对前往法国的中国游客来说,在那里看到流失的中国文物,心里一定是五味杂陈,过去的伤心事,肯定会影响出国旅游的兴致和对法国的好感。当然,类似情况还会在西方其他有关国家出现。

此时出版此类译作,对中文读者可谓恰逢其时。相信中文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会更多了解、思考中国流失文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公众对此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对推动开展相关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我请女儿合译了本书。我一直相信散养,从不唠叨要求她好好学习。此次合作,让我对她的中英文水平刮目相看。后生可畏,一代更比一代强。有些事情,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女儿的成长,代表了一代新人的进步成熟,让父辈人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多信心和期望。

在此衷心感谢原著作者,感谢他们在一个可能属于费力不讨好的领域刻苦钻研,为读者奉献了一本如此有意思、有意义的专著;感谢中信出版社的李楠女士,她的积极支持,保证了本书中文版的顺利出版。

最后,虽然译者在翻译时尽心尽力,因能力等所限,译文肯定存在不准确、错误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张建新

2016年5月底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