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第3/6页)

辞于荀卿曰:“……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在李斯看来,再没有比地位卑贱更让人觉得羞耻的事,再没有比穷困潦倒更让人觉得悲哀的事。所以李斯要什么?他要的就是名利地位,他要的就是荣华富贵,他一生奋斗的目标就是这个。

李斯认为,一个人长久处在卑贱的地位、困苦的环境中,却只知非议世人势利,摆出轻视财富的模样,还要说:“不是我能力不如人,是我不屑去做而已。”这不是一个有志之人的心态。因此李斯跟老师说,他将到西方去游说秦王。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在李斯的心中,名利富贵比什么爱国之心都重要。他到秦国去,将来就准备对付自己的国家,而他心中一点惋惜迟疑都没有。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性到底如何。

李斯的目标说穿了就是想要富贵,这也是今天大多数人的目标,其实倒也无可厚非。但一个人穷其一生只为了追求富贵,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或者说,追求富贵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呢?历史学不讲空话,任何道理都必须用具体的事例来加以验证。我们就来看看,以李斯这样的才智,用李斯这样的方法,最后究竟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

李斯原本打算到西方游说的秦王,是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但计划赶不上变化,他到秦国的时候,庄襄王刚好过世了。

庄襄王过世,继位的秦王政才十三岁,尚未亲政。当时秦国权势最大的人是谁?就是丞相吕不韦。于是,热衷名利的李斯立刻投入吕不韦的阵营中,成为他的门客。吕不韦发现这个人的才能非常高,因此任命他为郎官,随侍年轻的秦王左右。

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

正因能够随侍秦王,李斯日后才有机会向秦王进言。

如果你是李斯,现在终于来到了秦王的身边,有机会向他展现自己的才华,请问你第一件事想说什么?

人和人的相遇,第一印象往往极其重要。秦王身边难道没有其他人才吗?当然有。因此对李斯来说,机会可能只有一次。而游说对方的真正重点,永远不是你想说什么,而是对方想听什么。

“……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

李斯提出,当年秦穆公称霸,最后却没有办法东出并吞六国,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时”的问题。当时天下诸侯势力尚强,周天子也还有号召力,所以先后有霸主出现,聚集天下诸侯尊王。如果当时的秦国贸然想要夺取天下,最后必然会招来列国围攻的失败结局。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现在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从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强秦以来,环顾天下,周天子已经没有任何号召力,诸侯彼此兼并仅剩六国。秦国屡战屡胜,诸侯都得向秦低头,这样的局面已有六代了。现在诸侯对秦的服从态度,犹如秦国才是中央政府,而诸侯只是地方官吏。

看到这里,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既然秦国统一天下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而这正是李斯的重点。

“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李斯认为,此时以秦国的强大和秦王的贤能,对付东方六国就好像拿着扫把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简单,足以尽灭诸侯,成就帝业,统一天下。但这样的好机会稍纵即逝,如果自以为秦国太强,就觉得不用担心,大意懈怠,不急着完成统一的话,一旦等到东方六国又出现了贤明的君主,重新强大并再次联合起来,到时要以一国来对付六个国家,就算你有黄帝一般的贤能,也不可能兼并天下了。

为什么?因为如果你贤能而人家也贤能,别的国家不会甘心被你征服奴役。今天他们抵挡不了秦国,无非就是因为各国现在没有好的领导者,才会人心丧尽。而此时秦国却刚好有以强凌弱的态势,加上贤明的领导者,这真是“万世之一时”啊!

李斯清楚地看出了秦王的志向,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需要。各位看看这段话,不但说中秦王的目标(灭诸侯,成帝业),说中当今的危机(怠而不急就),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就是一个字“快”!赶快把握这万世之一时的良机,完成统一天下的事业,因此他说服了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