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三章 冯博士的信(第2/3页)

解席等人一开始还有点嫉妒的,但在看了冯博士信中的分析后却也不得不承认她的赞誉之词并不过份,因为肖朗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始终困扰着琼海军的问题,那便是动力!

——以前琼海军的动力系统,主要是依靠琼海号上携带的几台机床机械。以白燕滩水电站发出的电能驱动。技术上是非常先进的,但在这个世界中却无法复制,包括维修保养都是问题。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数量太少,还不能离开白燕滩主基地。

随着琼海军实力增强,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他们对工业规模的需求当然也会随之扩大,但在白燕滩主基地之外,他们却无法建立起类似的生产体系——因为没有动力源。在白燕滩以外,他们还是只能采用中古时期的水力,风力,或者畜力等简单设备来提供动力。哪怕构思再怎么巧妙,装配再怎么精密,在效能,出力还是使用的方便程度上,终究还远不能与现代机械相比。

然而在肖朗领导之下,蒸汽机项目组的成功却彻底改变了这一切——虽然在精细程度和易用性上与现代电动机床还是有些差距,但蒸汽机光是不受任何自然条件限制,只要有煤有水就始终能保持工作状态这一点,就比什么水车风车牛马畜力都要好上八条街了。更不用说这是以完全本时代技术能够自行生产的机器,其数量可以无限制扩张!

到目前为止,新生产出来的几台蒸汽机都还是优先满足于军工生产,所以冯宇飞领导下的军工生产部门是最先感受到蒸汽机动力好处的一批人。而冯宇飞之所以在前段时间忽然提出要对琼海军的现役装备彻底升级换代,也正是因为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了——以琼海步枪为例:从一六三零年完成设计定型开始大规模生产,到如今一六三四年初,四年不到的时间,军工部门前后生产了大约一万多条枪,两万不足的样子。被琼海军三个步兵团,海军以及各部门瓜分下来,还是紧巴巴的。所以他们的部队规模一直不大,走精兵路线,最主要还是武器供应跟不上,玩不了暴兵流。

但如今随着蒸汽机大规模进入军工生产领域,只要原材料供应得上,冯宇飞估计第一年的产量就能达到这个数了,之后更是将成倍增长——近现代大工业化生产的规模跟传统手工作坊绝对是两个概念。这么庞大的生产能力如果还只用来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琼海步枪,将来大换装时造成的浪费可不得了。所以她才不惜在技术上“大跃进”一把,也要趁着现在这个重起炉灶的机会直接一步到位。

——而海军着急编制两个新团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了:他们知道武器装备的供应状况很快会有大改善了,这时候挤入到正规军序列,将来在配发新装备时终究还是要优先保障的。以海军陆战队的名义申请新武器,终归比以战舰附属人员来得名正言顺一些,受重视程度也会更高。以前正规部队少的时候还无所谓,可既然武器供应紧张的问题得到了缓解,接下来说不定要大扩军了,这时候抢先一步,以后可是步步领先的。

……

蒸汽机应用到军工系统就是如此,将来进入民用生产领域必然也是同样的结果。由此带来的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工业品产量急剧提升自是不在话下。而琼海军一直以来小心翼翼与大明帝国维持着良好关系,与西洋诸国虽然开战却也并没有断绝经贸往来的明智策略,到时候就将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好处——这些地方都将成为他们的产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作为本时空地球上第一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必将是唯一一个率先进入到准工业化时代的势力,琼海军不用枪不用炮,不必骗不必抢,光靠海量的工业产品,就足以为他们收割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利润!

——冯宇飞不愧是琼海军中首屈一指的才学之士,她虽然并不象老李教授那样专攻政治历史,也不象茱莉林峰那样有丰富的商贸经验或专业经济学背景,但她在信中所描述的这番美好前景却无比真实而清晰。庞雨在看到书信内容后立即便意识到:委员会在制定未来的战略方针时,在很大程度上必将会受到这封书信的影响。

当然冯宇飞写这封信的本意,却还是为了劝说肖朗——你在技术口能发挥的作用如此巨大,又何必非要硬往军政系统去挤?你觉得自己在统兵作战方面比唐健王海阳解席更强吗?还是在运筹帷幄,揣测人心方面能胜过赵立德或庞雨?你留在技术口,光凭现在的成就,就已经是琼海军中当之无愧的首席动力专家,权威人士。而且这条道路远未走到尽头,未来还有更多的难关等着你去攻克——蒸汽机下面还有柴油机,汽油机,电动机呢。琼海号上当初装载了一批摩托车,近年来陆续报废了不少,对其动力系统的反向测绘和仿制工作即将大规模展开,团队中除了你之外还有谁更合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