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班师(第2/4页)

辽东军走后不久,琼海军也开始分批撤离。因为海边尚有部分流民未来得及安排,甚至每天都还有新的流民拖家带口在赶过来,琼海军需要把这些事情都处理好才能走。

朝廷派遣的亲民官还没上任,不过山东行营方面,巡按谢三宝倒是愿意把这摊子事情接过去——从前他不愿接手是因为一接手就意味着要提供那些灾民粮食,他腾挪不开。但随着大批部队先后拔营离去,行营方面已经可以调拨出余粮了。谢三宝身上还是有点文人风骨的,觉得不该把大明的子民任由短毛骗走。从前没办法那叫无可奈何,现在既然有能力管了,就站出来想要阻止短毛再搞移民走。

琼海军不想跟他闹翻,而且算算这一趟大移民连同郑家的份额在内,短短几个月内他们已经从山东拉了十几万人走,这么多人分布到海南,台湾二岛上。海南还好一些,台湾那里的治下人口几乎翻了一倍,无论郑家还是琼海军短期内其实也没能力再消化更多移民了。

于是他们同意了谢巡按的要求,将流民营也一并移交给大明军管理。不过当初开辟山东基地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以后源源不断吸收大陆移民。如今虽然短期内吸纳能力饱和了,以后可还是要继续的,所以庞雨等人在谈判的时候特别说明:这些流民是否去南方要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意愿,如果有自愿去的,大明也不得留难。

双方达成协议,琼海军在登州这里留下了一个工作组,一方面监督明军能够按协议上所规定的标准供养流民,另一方面就是指引那些想跟着短毛走的流民前往威海——他们将在那里兴建新的流民营地。

一般情况下这种带有监督性质的工作组肯定不大受待见,但短毛留下的这个却是例外——工作组成员都是经过石亦生大夫培训的卫生员,以医疗队的名义留下来,明军上下全都欢迎无比。因为医疗队可不仅仅只是为流民服务,明军中的伤病患者也非常需要的。故此谢三宝非但没有为难这些留守人员,反而将原先琼海军医护部门所占据的那片疗养区域正式划拨给留守小组使用,并在物资,药品,以及补给品的供应上一律从优。

而琼海军内部在撤回以前也作了一番调整,解席从全军中抽调优秀士兵,组成一个精锐步兵营驻防威海,用于保障基地建设的安全。对于一下子要抽调六百多人庞雨是有点疑惑的,他觉得留一个连下来,两百余人的兵力就应该足够了。剩下名额可以用新兵扩大规模,没必要一下子就把整个营的编制都撑满。

但解席这时候却说出了他的理由——首先按照唐健制定的军事条例:琼海军若招收正规军士兵,只能从住在海南,台湾或是吕宋三地,总之就是整个家庭都在他们管辖之下的民众里招收,因此他们不可能在山东直接招兵,即使留下了空额也要从南方运送新兵过来填补。

而另一方面,山东自古出响马,登州之乱后地方上的土匪乱兵一下子多起来,威海附近虽然没有直接受到叛军攻击,这类土匪却也不少。琼海军的富庶之名已经传出,那些土匪都是没什么远见卓识的,眼睛只能看到鼻子下面那点利益,如果不留下一定数量的部队,威海新基地的建设难免会受到此类蟊贼影响。所以他现在直接留一个营下来,后方没人能说他的不是。

一旦全军的大扩张开始之后,这些有经验的老兵都将成为各部队争夺的对象,到那时解席完全可以把这个营拆分成三个“种子连队”,补充到三团其他部队,这样第三团的老兵数量就将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比例,战斗力自然受影响较小,恢复起来也更快。

“一团二团还是将来的四团都是守备岛屿,只要海军足够强悍,他们真正与敌人交手的机会并不多。可我们三团不一样哪!大陆沿海那些联络点都是我们的防区,甚至就连陈涛的北京联络处如果遇到了麻烦,也要我们出面解决,要跟大明军打交道,没一支强力点的部队怎么行!”

解席理直气壮道,看来他还是接受了北纬“萝卜先捡好的挑”那条建议,庞雨对此也只好付之一笑,人终究是有点私心的,三团开创出大陆的良好局面,多留一些精锐也不算过份。

士兵有了,谁留下统带他们呢?经过商议之后,决定由敖萨扬率领这个“种子营”留下来——随着三营升格为团,敖萨扬,陈添,胡凯三位连长也随之升格为营座,包括魏艾文等人也是一样。而他们手底下的各级士官也全都水涨船高,升官儿了。

……

在登州主力部队撤离之前,庞雨和敖萨扬两人带着三团一营的六百官兵,以及数千民夫先期前往威海,在那里开工建设未来的三团驻地以及海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