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主帅(第2/3页)

而且明代的文官还有个特色——他们从来都认为自己是文武双全的料子,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乃是理所当然。于谦,王阳明等一批强人的出现更是加强了这种自信,连朝廷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到现在,大明帝国的军队基本上都是由文官来统带,自然也包括这位刑参政——他身上还背了一个“钦差整饬广州管柳州庆速思恩等处兵部道”的衔头,这次从广西调来的部队全是他的属下,所以他出现在军中倒也没什么不正常。

只有一件事情是不寻常的——其他带兵前来的文官都不准备出战,而邢祚昌却将随同大军一起出征琼州。右参政官阶是从三品,配合明帝国文尊武卑的制度,全军之中,哪怕是广州府总兵官的地位也不如他。

而王尊德更将自己的总督节旗假借给他,也就是说,这位右参政还有一个代表两广总督的身份!这样,邢祚昌就名副其实成为了这支平叛大军的主帅。

本来身为总督,如果王尊德身体还成的话,统领这支军队那是天经地义。如果总督本人情况不好,不能亲自出马,指定一个主帅……勉强倒也可以,但那是在军队规模不大的情况下。

像这样数万人的大军,其总帅之位非同寻常,严格说起来连南京兵部尚书都不敢僭越私定,肯定要上报北京决断的。而王尊德却这样随随便便就定了下来,虽然有天子许其“相机处置”的旨意在,却也很不合规矩的,肯定会招来猛烈弹劾。不过王尊德显然已经不在乎这些,他最近做的大胆事情多了,也不在乎多这一桩。

当然王尊德肯定不是出于无聊才去做这些事情,他之所以尽最大努力,一定要把那邢祚昌推上这大军主帅之位,当然有其原因的。

——邢祚昌是琼州府文昌县人,自从老家陷落贼手之后,先后几次上疏请求朝廷发兵剿灭琼州叛匪,属于最死硬的剿杀派。海南岛上穿越众的势力并没有抵达那个地方,因此也无法通过他的家族搞沟通。这次出兵剿匪,邢祚昌坚决要求随大军出战。其本人战意旺盛,用现代词来形容,那叫“主观能动性极强”,让他为帅,肯定会尽心尽力剿匪——但这只是一个原因。

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邢祚昌他也是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中的进士!与王尊德为同年,同党,两人同气连枝,平日里关系就甚为密切。王尊德前不久还帮这位老友向天子请示,允许他在家乡立块进士牌坊,以为子孙后代之荣耀,只是因为髡匪作乱才耽搁了。

王尊德自知时日无多,肯定要考虑下身后事情。本来谁来接替这两广总督的位置对他来说无所谓,但偏偏那个专门跟他作对的福建巡抚熊文灿也在觊觎这个位子,而且,据朝中传言,这家伙还很有可能成功!

于是王尊德就很不满意了,老头子品德再好,脾气还是有的——哪怕自己干不了,也不能让这对头干上!于是他决定拼一把,将这位老朋友推出来,如果大军旗开得胜,对自己的所有攻讦自然烟消云散,而邢祚昌手头又有了最重要的军功,到时候在遗表里面提一句,没准儿还真能推老朋友一把。在大明督抚中仍保留一位甲辰科同年,无论如何不是坏事。

如果这一仗打败……那也无所谓了,反正所有罪责都是自己这个将死之人来承担,邢祚昌无非原地踏步而已,也牵连不了太多。

因此他才做出了这个在旁人看起来是“嚣张跋扈”的决定,硬将一位文官参政推到一军主帅的位置上,也算是他王某为甲辰科同年们所作的最后一次努力吧。

面对着邢祚昌与郑芝龙这一文一武,王尊德脸色复杂,心思更加复杂——邢祚昌虽然在地位和资历上都远远高过郑芝龙,这次也是名正言顺的一军主帅。而因为郑芝龙的降将身份,朝廷中绝大多数文官是压根儿看不起他的,正牌进士出身的邢祚昌肯定也是如此。

不过王尊德心里清楚,在战场上,文化程度如何实在跟胜败关系不大,真要论打仗的本事,邢右参政这个文官比起海盗出身的郑某肯定差远了。

他费了那么大劲儿,凑出这么大个阵势,当然不想打败仗的,所以才专门把邢祚昌叫来嘱咐一声。好在后者并不是什么眼高于顶的狂妄之辈,这老头儿年纪虽大,架子却不大。王尊德一说,便主动向郑芝龙说了些要多多讨教之类的客气话,后者自是郑重施礼,连声表示自己一定竭尽全力辅助大人,决不推诿藏私。

见这一文一武相处甚好,王尊德心中略微宽慰一些,想了一想,他决定再把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打算透露一些出来,好让下属们领会执行。

“鼎如贤弟,飞黄将军,此番南军尽出,数万精兵以雷霆万钧之势力压琼州,想来旗开得胜自是不在话下。只是,还有一事,两位可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