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埋单(第2/5页)

司马懿当然想到了会有这样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只是他不敢赌,赌诸葛亮会使出空城计。

因为他不是别人,是诸葛亮。

一生谨慎的诸葛亮。

诸葛亮却偏偏使了出来。

因为诸葛亮以为,一个一生不敢弄险的人突然弄一次险其实是最安全的。不仅自己会觉得不可思议,对手也会觉得不可思议。

特别是和他一样谨慎的对手。

将心比心,人同此心。

所以这样的历史时刻,毕竟不是在玩脑筋急转弯,司马懿注定要绕城而走,不敢破城而入。

这是人性的弱点。诸葛亮抓住了,并利用了它。仅此而已。

但司马懿很快就后悔了。在带兵远去之后,他突然产生了回去再看个究竟的冲动。

这也是谨慎之人的性格特征。

怀疑一切,甚至怀疑自己刚刚做出的决定,每行一步都首鼠两端,不敢大刀阔斧。

司马懿就是这样。

诸葛亮料到司马懿会这样,所以在他回来之前,赶紧趁这个时间差撤走了。

司马懿看到了一个空城。

很多这一历史事件的旁观者告诉他本来就是一个空城,只是让人误以为不是空城,所以才演了这么一出戏。

司马懿那叫一个追悔莫及。

他这才知道,在战争中,有时真正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自己。战胜自我比战胜对手更难。一旦超越了自我,对手也就不在话下了。

司马懿第一次承认,自己被自己打败了。

诸葛亮死里逃生,却没有一丝欣喜。

说到底他也一样是败了,败给自己,败给自己的一次轻率决定。

超越自己,真的很难。因为这样的活不是一般人可以干的,是超人干的。

所以,面对五花大绑、跪倒在他面前的马谡,诸葛亮没有愤怒,只有怜悯。

像怜悯自己一样,怜悯马谡。

这个人,本来可以不出头,不冒险,不负责的,就像很多碌碌无为的人那样,守着中庸之道过平庸的一生。

但却要挑战自己,到最后不能超越自己,所以败了。

败给自己的蠢蠢欲动、冒险冲动。

而诸葛亮也连带着败了,败于自己的轻信。以为人间真的有奇迹,以为他可以力挽狂澜。

说到底都是俗人一个,虽然很多时候他被称为神人。

接下来该怎么办?诸葛亮首鼠两端。

马谡是立了军令状的,如此败绩,不杀不足以明军纪。

可他呢?他的罪过比马谡小吗?用人不察比庸才更加令人无法容忍,造成的危险也更大——马谡是别无选择,诸葛亮其实还有选择的自由。

所以马谡要是可杀,他也可杀。

却是杀不得。

北伐还在半路上,虽然有了挫折,面临一个拐点,却还可以有所作为。靠什么作为,还得靠人,哪怕是犯了错误的人。

就像参军蒋琬劝他的那样:“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

再一个,关于军令状的事。军令状虽然不能儿戏,可没有立军令状的人就可以安然无恙、问心无愧了吗?在诸葛亮心里,他其实早为自己立下了一份无形的军令状——一个人,要是对自己的历史负责,就要时时刻刻在心头悬一把刀。不能苟且,不能以难得糊涂为由不了了之。

但是,到最后,诸葛亮还是杀了马谡,同时也在心里杀了一遍自己:他上书后主,请求自贬三等。在上后主刘禅书中,诸葛亮批评自己“臣本庸才,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检讨不可谓不深刻,自责不可谓不狠。

马谡死了。

在他三十九岁的时候死了。这是建兴六年的夏五月。这个夏天,是热死人的夏天。很多人犯了错误。很多人死于自己犯下的错误。

诸葛亮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都说四十不惑,马谡才三十九岁,惑一下其实也未尝不可,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其中,他有责任啊。他诸葛亮是早过了四十的人,却依旧困惑,看来做人,是要一直惑下去了。

当然,诸葛亮的痛哭流涕,半为马谡半为刘备。因为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之前曾经跟他有过这样的政治交代,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却一直不以为然,以至于有了今日之验。一个人,总是在事实证明他错的时候才承认自己的错误,诸葛亮聪明如斯,也不能免俗,所以他真是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啊!

馅饼还是铁饼

世上事了犹未了。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哪有个完呢。

蜀魏一番争斗后,诸葛亮回撤汉中,休养生息,以待将来。魏国则封郝昭为镇西将军,把守陈仓道口,以防诸葛亮突然暗度陈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