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对手(第2/5页)

蜀军胜利了。

这样的胜利对曹真来说毫无疑问是致命的。他的两个先锋死了。他的兵们也死得差不多了。更要命的是友军——西羌铁车兵几乎全军覆没。

他只得承认失败,给魏主曹睿写信,要求再发援兵。

曹睿没有给他援兵,因为曹真没有给他希望。

胜利的希望。

或者说可能胜利的希望。

这个世界其实就是这样,想得到什么,必须先给予什么。如果你什么都没有,起码你得给人希望。

让别人相信,你还有未来。

所以说到底,这个世界是给有未来、有希望的人准备的。

不是给曹真准备的。

作为败军之将,他已经over了。

寂寞嘴边的一条鱼

曹睿也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希望,或者说未来。

很多时候,他是把希望和未来放在其他人身上,放在那些信誓旦旦为他保家卫国的人身上,但是现在他才知道,未来只在自己身上。

自己有未来,魏国才有未来。

关于这个道理,不仅曹睿明白了,华歆也明白了。

华歆建议曹睿御驾亲征,如此才能使将士们人人用命,才能挡住诸葛亮锐不可当的攻势。

曹睿听了,不置可否。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他的职业是皇帝,诸葛亮现在的职业是丞相兼大将军。皇帝跟将军较量,究竟会鹿死谁手呢?曹睿不好判断。

重要的是面子上不好看。他打赢了(如果有这个可能的话)那没什么,要是打输了(很有可能),他以后还怎么混?

最主要的是没有以后了,只有永恒。就像无数的先烈一样,永恒地在地下长眠。

所以曹睿无比幽怨地看一眼华歆,觉得他真不懂自己的心。

那一颗容易受伤的心。

太傅钟繇比较理解曹睿的幽怨。这事实上是他做到太傅这个职务的重要原因。

察言观色,设身处地。

这八个字在太傅钟繇看来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

说明会做人。会做一个有心人。

很多人做人很失败是因为他们心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从不察言观色,从不设身处地。结果你不把别人当人,别人也不把你当人。

特别是那些能够决定你命运的人。

钟繇总结:这样的人很自私,心里只有自己。而一个心里只有自己的人注定将失去自己。在钟繇看来,这是世事的辩证法。

太傅钟繇建议,皇帝御驾亲征是可以的,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需要一个将军去冲锋陷阵,如此才能确保皇帝的人身安全。

曹睿心里轻叹:瞧瞧,这才是会说话的主。知道我需要什么。

只是曹睿不知道,现在还有哪个将军敢去冲锋陷阵、为国捐躯?他不相信,魏国还有这样的人存在。

太傅钟繇也不相信在这满朝文武中存在这样的异数。他要推荐的那个人不在朝中,在朝外。

准确地说是在宛城。

司马懿。

司马懿此前被赶回老家吃老米饭后,一直在宛城闲住。

每天,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钓鱼。在宛城的护城河边,司马懿一钓就是一天。

只是他从来没有钓上一条鱼。因为护城河里没有鱼。

很多人劝他换个地方钓,司马懿摇头:你知道我钓什么吗?

鱼啊。

错,寂寞。

便继续钓,钓他的寂寞,难与人言的寂寞。

的确,在这偌大的宛城,司马懿是寂寞的,与其说是他钓鱼,不如说是寂寞钓他。

司马懿是寂寞嘴边的一条鱼,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上钩,被寂寞吞噬。

就像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对抗孤独的生活比对抗贫穷的生活更加难以承受,是因为没有给自己一个希望,有目标地活下去的希望。

在世界都抛弃了自己的情况下,自己不抛弃自己。

司马懿现在就是这样。他相信希望还会再来,来到宛城,还他一个金戈铁马的舞台或者说战场。

这是司马懿继续活下去的动力。

直到这一天,魏主特使不期而至,带给他重出江湖的消息——骠骑大将军司马懿官复原职,并加为平西都督,目标是——消灭蜀军。

司马懿披挂上阵了。他丢掉了手里的渔竿,不再与寂寞为敌。

他现在的敌人是诸葛亮。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温柔地杀你

历史有时平铺直叙,有时曲径通幽。

在司马懿与诸葛亮即将对抗的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人。

孟达。

孟达本来是蜀国的将军,后来降魏,镇守上庸、金城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