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破绽百出的信(第4/5页)

看着张松的煞有其事,杨修却是轻笑了。他当然不会相信张松所谓的“盗窃说”, 张松之所以如此表现其实只是隐晦地向他表达自己的才能——我不是个一般人,你可要对我刮目相看啊……

地图在手的感觉

杨修果然对他刮目相看了,附带着也让曹操对张松刮目相看。

曹操总的来说还是爱才的,虽然张松长得差强人意了一点,可脑袋瓜好使,这就够了,可以和他对话了。

曹操和张松的对话是在西教场进行的。当时曹操点雄兵五万,布于西教场中。他准备用一个规模空前的阅兵式告诉张松,他是这个世界重量级的人物,所以他接下来和张松进行的对话也是重量级的。

对曹操来说,这样的下马威很重要——收复西川,需要调教张松的敬畏感。这个人,好像有组织、无纪律啊……

队伍开始操练起来了。那步伐,刚健的;那盔甲,亮亮的;那鼓声,雷雷的。

曹操很满意。当然,他更需要的是张松的感觉。此情此景,不知张松作何感想?

张松没说什么。可那神态比说什么还让人难受——他斜眼看着这一切,让曹操想起一个词——不屑一顾。

曹操问:“汝川中曾见此英雄人物否?”你们川中有这样威武雄壮的士兵吗?

良久,张松回答:“吾蜀中不曾见此兵革,但以仁义治人。”

这实际上是给了曹操一个软钉子——我们蜀中以仁义治人,不像你,以暴力治人。

曹操咄咄逼人。他说,“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

这话说到这个份上事实上有威胁的成分在了。哥们,别给脸不要脸啊。你们也就是草芥而已,我要你们死,分分钟的事——快,趁现在我还没有暴跳如雷,给我说句软话,大家好继续往前走。

张松没有说软话,反而火上浇油。他说:“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

没有谁能料到张松敢这么对曹操说话。杨修已经吓得魂飞魄散了——这哥们,完全是找死的状态啊。人说揭人不揭短。他倒好,揭的全是曹操的短处,还以讽刺的形式轻松愉快地说了出来。麻烦,这下连累我了……

曹操怒了。真的怒了。

虽然他在江湖上有礼贤下士、有容乃大的美名,但是曹操决定,从这一刻起,不要这美名了。

因为张松说的话伤他太深。曹操虽然不是一个容易受伤的男人,可正因为如此,一旦受伤了那绝对不是轻伤。

他要杀了张松。却被杨修拦住了。杨修知道,这个时候杀张松就等于杀他。他必须确保张松不死。

为此,他给出的理由是——张松这个人确实可杀,却是不能杀。因为再怎么说他也是从蜀道远来进贡的,话虽然说得难听,心意还是诚的。嗨,化外之民不会说话,丞相干嘛和他一般见识呢?!

荀彧也站出来劝曹操慎杀。荀彧给出的理由是识大局,杀一个张松不可怕,可怕的是伤了天下人心,特别是西川、汉中的人心……

曹操的愤怒消退了。唉,到底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时连愤怒都不能酣畅淋漓。荀彧的“识大局”说让曹操觉得,愤怒到底还是廉价的东西。要成就霸业,必须超越愤怒。

他放了张松,让他滚得远远的,然后深刻体味内心的落寞与委屈。曹操想流泪,却不能流出来,只能往心里流。毕竟他是曹操,不是刘备,有泪不能尽情流。

张松不知道要去哪里。人生的路虽然有千万条,但属于每个人脚下的其实只有一条。甚至没有。后一种情况一般被称作走投无路。

事实上张松现在就处于这种情况——走投无路。当然,他可以选择回西川,可回去干吗呢?一个被曹操赶出来的人是没有回去的价值的。再说西川现在的情况是危如累卵,正指着他挽狂澜于既倒呢,他要回去,死翘翘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那块土地上的所有人。

思前想后,张松来到了荆州。刘备对他很尊重。

刘备其实对任何人都很尊重,看人时表情诚恳,言谈时体贴周到,细致入微,很有春风拂面的感觉。

张松就被拂到了。因为刘备对他格外的体贴周到,甚至狂拍他马屁。刘备对张松如是说:“久闻大夫高名,如雷灌耳。恨云山遥远,不得听教。今闻回都,专此相接。倘蒙不弃,到荒州暂歇片时,以叙渴仰之思,实为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