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信任与怀疑的距离有多长(第3/5页)

但庞统不是学者,他是智士。能深入,能浅出;能做局,也能离局。所谓全身而退。

他对曹操说,可能,我得要走了,重回江东。江东现在的形势很不稳定,丞相大军压境,很多人已是去意彷徨。江东豪杰,多有怨周瑜者——这对丞相来说是好事,庞某愿凭三寸不烂之舌,说他们来降。如此周瑜必定孤立无援,这样大事可成啊。

曹操高度赞赏庞统的建议,第一次,他没有对他人的建议起疑心。这样的一个结果对曹操来说是很难得的,也许是庞统的“稳定”说令他心服口服了。

庞统走了。走在回江东的路上。遇到了一个人。徐庶。

徐庶是故意在等他的。不错,在这世上,一个人等待另一个人有时候是为了爱情,有时候是为了仇恨,有时候仅仅是因为一方欠了另一方的钱。

徐庶不是。徐庶是在等待一种智慧。心心相印的智慧。

他相信,自己窥破了天机。而这天机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窥破。徐庶拦住庞统,劈头就说,你好大胆啊老兄!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见过阴毒的,没见过你这样阴毒的——不过你们使出这等毒手来,只能瞒曹操,却瞒不了我!

徐庶的话毫无疑问是有爆破力的,吓得庞统魂飞魄散。他偷看徐庶的表情,却发现徐庶脸上毫无表情。

这是最可怕的。庞统以为,人有表情不可怕,可怕的是没表情——一个人一旦有了表情,也就有了破绽:任何的喜怒哀乐都是有缺陷的,可以找到克制它的命门。要命的是徐庶身上无命门。

不过,庞统觉得,事情并非到了无法转圜的地步。

因为徐庶心软。虽然从脸上看不出来。

心软之人说到底是有缺陷的人——有很多东西会放不下。庞统就从这个角度展开了进攻。他说,你要是对曹操说破我的计谋,我本人倒没什么,只可惜了江南八十一州的百姓,他们的性命都被你葬送了!

徐庶却针锋相对,看上去一点都不心软:那我要是不说破你的计谋,此间的八十三万人马,他们的性命又如何呢?

庞统急了,他没想到一个心软之人也会突然间硬了起来,便板起脸说道:元直是真的要破我计谋啦?

徐庶不说话,接着便是一笑。这是会心一笑,因为庞统看明白了他为何而笑。

还是善良人啊,徐庶曾经发誓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如今自然也不会说破庞统的计谋。他只是担心自己如何幸免于难。

的确,当战争突如其来,曹操兵败之后,玉石不分,徐庶同志怎样才能不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呢?这是徐庶首先担心的问题。

他需要庞统给他一个脱身之术。庞统说了。说得很轻。

今夜的曹操

一个流言在曹营中悄悄地散布。

流言是这样一种东西——比文件有生命力,传播速度贼快。信则有,不信则无。它唯一的功能是扰乱人心。

这一回的流言就扰乱了人心。起码在曹操看来是这样。几天以来,曹操发现营寨中人三三两两,交头接耳,似乎是有大事发生,却又不便明说。便调查。

果然发生大事了。军中传言:西凉州韩遂、马腾谋反,杀奔许都而来。

这的确是一件大事——天大的事,关键是可信度如何。

无法证伪。毕竟那时的通讯手段比较落后,交通基本靠走,联络基本靠吼,西凉州发生的事情,没有谁会打电话给曹操。曹操唯一能做的,就是猜测。

当然,猜测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一般来说一件事情如果无法证伪的话,唯一能做的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西北之患,不可不防啊。

徐庶挺身而出,主动向曹操请缨,准备奔赴西北抗战前线。曹操欣然同意。对曹操来说,重要的不是徐庶在哪里发挥作用,而是他发挥作用就行了。

徐庶就此离开曹操,带着三千人马,星夜往西北而去。曹操做梦都没想到,这竟然是徐庶的金蝉脱壳之计。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条计谋是庞统提供给徐庶的。

历史的迷局就此形成。有人做局,有人出局,只是局中人浑然不知,且自我感觉良好。曹操就是这样。水寨固若金汤了,徐庶也开始效忠党国了,一切都证明他在走向辉煌。曹操觉得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当然,要求的东西也是有的,比如二乔。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的夜晚,曹操想到了这两个女人,让他魂牵梦绕的女人。

当时的曹操坐在大船之上,左右护卫数百人,都是锦衣绣袄,荷枪实弹。文武众官,则依次而坐。曹操很有坐在龙椅上的感觉。此时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曹操看见南屏山色如画,突然就想到了二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