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乱世之中不可乱交(第3/5页)

孙权只是想用这样的决绝告诉在场的每个人,都听话点,别再意见多多,否则你们跟它一样寂寞、飘零,残缺不全。

便集体沉默。便开始一一点将。孙权豪迈地封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并当众告知: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他的佩剑诛之。

周瑜接过了孙权的剑,沉甸甸。这让他感到踏实。

诸葛亮却没感到踏实。诸葛亮以为,剑踏实,不等于人踏实。剑可以削铁如泥,人心可以削铁如泥吗?错!人心是比剑更沉重的东西,因为它的分量无法估量。

所以,当周瑜坐在他身边,向他请教破曹良策时,诸葛亮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孙将军心尚未稳,不可以决策也。

周瑜不解了。什么叫孙将军心尚未稳啊,人家把奏案一角都砍下来了,把佩剑都交给他了,还要怎样呢?

诸葛亮呵呵一乐:佩剑可以交出也可以收回,这没什么。

周瑜奇怪了:佩剑难道不是权力吗?是吗?不是吗?

探讨一下,不要那么认真嘛……

诸葛亮笑眯眯的,不再说什么。周瑜却心里一动,顿有所悟——佩剑怎么可能是权力呢?权力是什么?权力其实是人心,可硬可软,可方可圆。给就是收,收就是给,没有人知道是否真正给出或得到,除了当事人。

周瑜决定诚心向诸葛亮请教,什么叫做“心不稳”。诸葛亮淡淡地说:“孙将军心怯曹兵之多,常有寡不敌众之念想。将军如果能以曹军的实际数量开解他,使其了然无疑,那么大事可成也。”

当然,这只是诸葛亮的一个猜测。

不过周瑜觉得,这是正确的猜测。因为第二天晚上,孙权在他面前展开了内心的犹豫和彷徨。孙权承认,这几天他的黑夜比白天多,彷徨比坚定多。

周瑜开导他了。周瑜说,曹操虽然号称有百万大军,实际上他带过来的北方兵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而所得的袁氏人马,只不过七八万,这些人首鼠两端,对曹操疑惧未服,没什么战斗力。曹操以这样的久疲之师,领一群狐疑之众,其人数虽多,不足畏啊。周瑜我要是得五万兵,足以破他,愿主公别再忧虑了。

孙权果然不发愁了。因为他的眼神清亮了起来。

那是自信。也是期盼。却让周瑜心里凉飕飕的。他想到了一个人的眼睛。诸葛亮的。

诸葛亮不是人啊,是人才;诸葛亮不是人才啊,是天才;诸葛亮不是天才啊,是鬼才……他周瑜跟孙权这么久,竟不知其心思,诸葛亮一江夏来客,与孙权只有一面之缘,却对他了如指掌——这样的鬼才让周瑜害怕。

周瑜尤其害怕诸葛亮的眼睛。清澈。像大海。无边无际的大海。可以淹没一切世人。当然包括世人中的庸才,那些自以为聪明者。周瑜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属于这一类型,但有一点很明确:他不能被淹没。

该淹没的那个人应该是诸葛亮,也只能是诸葛亮。

弟弟的心思有多密

鲁肃不同意杀诸葛亮。

当周瑜与他共商杀诸葛亮计划时,鲁肃认为,做人不能太阴险。

当然,这只是道德层面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鲁肃认为,杀了诸葛亮,特别是在此时杀诸葛亮,那叫自去其助。曹操还在虎视眈眈呢,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分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周瑜撇撇嘴,在心里直骂鲁肃书呆子。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分得清吗?谁的脑门上都没写字啊?再说了,诸葛亮这人是敌是友还真不好说。现在他帮助我们一起抗曹,将来呢,他帮助刘备抗我。此人不除,终成大患!

周瑜对鲁肃苦口婆心。事实上他可以避开鲁肃直接杀掉诸葛亮,可事情麻烦就麻烦在他跟鲁肃说了这事。有些事不说出来不是个事,一旦说出来就成事了。

大事。现在只能说服鲁肃同意杀诸葛亮,否则事机不密,鲁肃找诸葛亮通风报信,那就挺麻烦的。

鲁肃还是不同意杀诸葛亮。在周瑜苦口婆心之后。

鲁肃以为,恨一个人,杀掉他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为我所用。鲁肃对周瑜说,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大哥,现在为我们效力。我看这样,不妨让诸葛瑾出面,说服诸葛亮同事东吴,这样不是更好吗?

周瑜只得同意。虽然在他的心里,嫉妒还是挥之不去,但如果能真正的化敌为友,不对他构成实实在在的威胁,他还是可以接受的。他只是不知道,诸葛亮能不能被说服。对于这一点,他没有一丝把握。

诸葛亮没有被说服。在诸葛亮看来,这个世界上能让他为之效力的人不多。刘备算一个,至于其他,他是看不上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