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一个谋士的功力(第3/5页)

不过,他们知道,贾诩这辈子再也不能出主意了。

今夜,他将死去。

今夜,贾诩却没有如李榷、郭汜所愿死去。

他跑了,跑回老家。

当然贾诩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跑到献帝那里,以他为依靠,继续其风口浪尖的人生。但是现如今,献帝他老人家还要依靠他人才能生存下去,这样的天子,怎么可能是贾诩的依靠呢?

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一切都要自己去担当。走在回乡的小路上,下岗谋士贾诩若有所思。

李榷、郭汜们败了。

如贾诩预测的那样,鸡蛋碰石头的结果只有一个,注定只有一个。

其实这样的结果李榷、郭汜事先也不是没想过。只是他们不愿意相信。

就像我们中间的许多人,愿意相信完美的结果,不愿相信破碎的结果,尽管后者是多么的必然。

这是人性的一个软肋,不可触摸的软肋。

大败而逃的李榷、郭汜带着人性不可触摸的软肋逃到山中,落草为寇。

这样的结局似乎也是必然的,正所谓有因就有果。只是如此人生残酷而真实得一塌糊涂,令他们几乎无法承受。

杨奉也跑了。

带着他巨大的功劳,跑了。

作为护驾有功之人,杨奉当初是从西安回来随张济一路护送献帝到洛阳的,并且参加了与李榷、郭汜们的格斗。按理说,他居功至伟,本不应该跑,而应留下来等待献帝的封赏,却也跑了。

给出的理由是追击叛军李榷、郭汜去了。

一追就再也没回来,跑到大梁定居去了。

献帝不明白杨奉为什么要作如是选择。这让他对自己的凝聚力和帝王魅力产生了怀疑,我是那么一个罩不住手下的人吗?干吗要跑啊……

曹操默然不语。

耐人寻味的默然不语。

曹操明白杨奉这是怕了他,避祸去了。

曹操猜得没错,杨奉确实怕了他了。

虽然杨奉同志护驾是居功至伟,但问题也正出在居功至伟上。

因为身处乱世,一个实力不够强大的人是不能居功至伟的,否则会很危险。

原因是曹操不可能容忍有人居功至伟的。

所以,杨奉必须跑路。

只是这样的心思,杨奉不能说,也不敢说。

这样的时代,有很多事情,一说出口就是祸。杨奉只能选择悄然上路,把疑惑留给历史,留给怅然若失的献帝。

这是他的无奈,无人能懂的无奈,除了曹操可以懂以外。

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有一个人站在了曹操面前。

其实每天,都有很多人站在曹操面前,不过曹操都视而不见。

因为他们太平庸。曹操的眼光只注视卓越的人。

这个人就很卓越,他是献帝的使者。

但是,曹操对他的头衔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此人的脸色。

他脸色红润。

在一片菜色包裹的洛阳城,一个脸色红润的人必定有迥异于常人之处。

曹操如此判断。

曹操的判断没错。

这个叫董昭的人确实不是个平庸的人。他语出惊人,董昭建议曹操挟献帝迁都,迁到许都去。

许都是曹操的地盘。把大汉都城迁到曹操的地盘上去,真是个石破天惊的想法。

更石破天惊的一点还在于董昭的身份。他是献帝的使者,却出如此主意。

所以曹操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曹操以为,这样的时代,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胆略。

这个董昭就很有胆略。

说出了人人喊杀唯独曹操喊好的话。

曹操搂住了他的肩膀,似乎以此亲密动作告知这个卓而不群的年轻人,他很欣赏他。

但其实,曹操欣赏董昭的不单单是他的胆略,还有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一旦迁都,就有两个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百官的反对及对他的评价;杨奉在大梁会不会高举反旗?

董昭以为头一个问题好办,因为有一个现成的理由可以利用:洛阳缺粮。如果迁到许都,大家伙儿都能混个肚皮圆,这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后一个问题更好办,只要给杨奉同志写封信就可以了。告诉他中央对他还是有期待的,还是盼望他早日归来。在目前状况下,千万不要做分裂国家、祸国殃民的事情。

于是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献帝重新回到“在路上”的状态,往他的下一个目的地无可奈何地走去。

行走,似乎成了他的宿命。现如今,献帝也失去了抵抗的欲望和企图。因为一切都是咎由自取。就像当初下令让曹操带兵进京时的心情一样,他赌的都是不可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