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横扫千军如卷席 第四十节 垂询(第3/3页)

天启似乎对黄石的这个回答很不满意,他一按椅子扶手就站起了身。殿中的几个臣子也连忙都从凳子上弹了起来,看着皇帝开始在正殿里打转。绕着殿踱了几步以后,天启突然问道:“黄石,兵部右侍郎阎鸣泰不同意辽东经略的撤退令,已经请旨令宁前道率宁远三协原地坚守了。你觉得胜败如何?”

不用说,这宁前道的官员指得肯定是袁崇焕。黄石想也不想地回话道:“微臣在辽东亦有耳闻,宁远堡是孙阁部精心修筑的,还为它配属了十一门红夷大炮。微臣以为应有八成胜算。”

屋子里的人闻言都是一振。宁远堡控扼在辽西走廊的官道上,两侧是大海和山脉,只要宁远不失,北虏的粮道就绝对不会畅通。当年孙承宗挑这里作山海关的重关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地势。天启脸上严肃的神情也随之一松:“黄将军就是认为能赢了?”

因为自己造成的历史影响,黄石拿捏不好天启现在心目中“大捷”的标准是什么,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微臣以为,宁远堡虽然坚固,但辽镇多为新兵,王师的伤亡恐怕也不在少数。”

天启听完就又和顾秉谦交换了一个眼色。顾秉谦摸着雪白的长须,慢吞吞地转过来对黄石说道:“高经略想跟毛帅借用一下黄将军,想让黄将军先去山海关协防一段时间,直到确认东虏退走为止。不知道黄将军意下如何?”

黄石心想关宁铁骑只要肯认认真真打仗,老老实实守城,绝对没有守不住地道理。现在既然有袁崇焕在宁远,那山海关是绝对不会有危险的,因此他不打算去山海关浪费时间。而且黄石明知觉华有难,他也记得还欠赵引弓一条命。如果自己还是被扣在北京是一回事,但现在自己有机会进言再不说话就太说不过去了。

“阁老,”黄石微微提高了音调,但仍不失谦恭地对顾秉谦道:“末将以为,建奴此次入寇辽西,其目的在于掠夺辽镇的粮草、银两和军户子女。末将以为,此战胜负在于宁远,而不在于山海关。末将愿率长生子弟奔赴宁远,和宁远三协官军共进退。”

顾秉谦举目向天启看去,接着又偷偷越过天启的肩膀向后面的东厂提督看去。但皇帝面无表情地看着他,魏忠贤也没有抬头给他任何暗示,这让顾秉谦额头上不禁开始渗出汗珠。他假借咳嗽打暗号给丁绍拭、冯铨,但这两个家伙也都立刻低头看自己的靴子尖。

“黄将军,嗯,这个,老夫认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顾秉谦既不敢坚持让黄石去山海关,又不愿意承担责任赞同黄石去支援宁远。他一面说着没有内容的废话,一面装出正在仔细思考的摸样。顾秉谦的政治智慧就是:天最大、皇上老二、魏公公老三,总而言之就是绝不自己出头拿主意。正所谓后人总结地:“多磕头,少说话”。

顾首辅一边海阔天空地表达着看法,一边默默祈祷有人能把话茬接过去。哪怕皇上臭骂他一顿也好呀,那他趁机喊两声“老臣该死”也就能对付过去了。可惜这次他打错了如意算盘,等了很久也没有人来打断顾老头的废话。御座上的天启虽然不耐烦地换了几次姿势,但始终面无表情地盯着顾秉谦,看来是铁了心要从内阁这里听些有价值的意见。魏公公不用说一直保持沉默,另外两个阁老也是一副眼观鼻,鼻观心的老僧模样。

既然没人肯接过这个烫手地山芋,顾秉谦也就只好继续胡扯到天荒地老:“……山海关大概可以容纳十五万官军,或多或少……老夫记得修宁远堡花了三百万两银子……圣上英明……黄将军英勇可嘉……高经略的折子写得还是不错的……东虏没有六万也有五万,没有五万也有四万,没有四万也有——”

“顾大人!”黄石终于忍不住了,他的话才一出口顾秉谦就如释重负地住嘴了。说时迟、那时快,大明公司的顾总经理立刻摆出和另外两位阁臣一模一样的表情。如果再剃个光头、挂上佛珠,以此时顾总经理慈祥、宁静的表情,就是自称佛祖转世都绝对有人信。

黄石单膝冲着天启跪倒,慨然大声奏道:“皇上,建奴虽有数万,但臣也有三千精兵。攻虽不足但自保有余。微臣愿赶赴宁远,与宁前道共抗东虏。皇上只须允臣三件事,便可高枕而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