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继续抗战(1939年3月~1939年10月) 烽烟再起(第6/10页)

关于南昌没办法保全这件事,作战厅长刘斐在判断军情时已讲到:“依过去作战经验,敌之补充圆活、装备优越,如其坚持某一要点或某一要线时,我军至最后亦难保不失……”同时,刘斐也提了一句,“我军战力消耗至如何程度,即应决心放弃南昌?”

刘斐的意思是:对没必要决死保卫的城市,只要周边部队消耗到二分之一,即可放弃该城,转移势态。他解释道:“如部队不打到消耗二分之一,那么就不能消耗敌人;如不保存剩下的二分之一,就不能保证持久战打下去。”

情急之下,守备南昌的商震派出一个爆破组,冒着日军坦克的炮火炸毁了赣江大桥。但那个爆破组的战士,多数都为国牺牲了。

一天后,赶到的日军第101师团开始强渡赣江。

罗卓英的电话这时候也从上高打来,跟薛岳说:“南昌必将不保。”

薛岳叫来参谋处长狄醒宇(黄埔军校4期,江苏溧阳人)和副处长赵子立,叫两人拟定撤退令。

狄、赵二人互相看看,都不同意立即就撤,认为还有仗可打。

狄醒宇说:“以前担心的鄱阳湖方向并无太大敌情……”

赵子立说:“李觉第70军和夏楚中第79军还有战斗力,南昌外围布防的欧震第4军正处于应战中,卢汉第1集团军已在赶往江西的路上,在赣江以东还有吴奇伟的部队,第74军也已经赶到战场。”

总之,两人的意见是:在这种情况下,结束会战,匆匆撤退,有点说不过去。

薛岳想了想,说:“那你们回去吧!这个撤退计划由我自己拟定。”

关于薛岳坚持放弃南昌这件事,赵子立的分析,一是因为罗卓英是陈诚的人,当年薛落难,是罗找到陈,陈又找到蒋介石;二是因为薛岳不想叫自己的嫡系第4军守南昌:“第4军既是张发奎的嫡系,又是薛岳的嫡系,好像一个兼祧的儿子,两门子都爱如至宝,怎肯放在南昌担任风险呢?所以他要放弃南昌。”

上面是多年后赵子立的回忆,且是跟薛岳掰了(1944年长衡会战)以后的说法,难免带有“想当然”的意味。至于薛因跟罗卓英、陈诚的关系而迁就罗放弃南昌一条,不能说没一点因素,但假如以为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就有点武断了。

实际上,薛岳从一开始对南昌之战就没提起过精神。

薛岳觉得南昌跟长沙不一样。南昌在战略上有没有价值?当然有。是不是非常大呢?至少薛岳认为要画问号的。所以,当日军兵临赣江,赵子立提议将卢汉第1集团军和王陵基第30集团军主力拉到江西参与会战时,他摇了摇头,最后仅同意第1集团军开往南昌外围。

1939年3月27日薄暮,商震第32军一部打了半天多巷战后,南昌被日军第101师团攻陷。

南昌会战主战场虽然失败,但王陵基第30集团军跟掩护日军侧背的第6师团在武宁一线长达8天的激战还是可圈可点的,令稻叶四郎的部队损失不小。此外,第101师团攻入南昌时,第106师团在南昌外围遭俞济时第74军的猛烈反击。

会战开始后,在湖南休整的第74军奉命开赴南昌外围遏制日军兵锋。作为先头部队,第51师师长王耀武因胃出血留在吉安。军长俞济时发急电叫在桂林病休的副师长李天霞火速赶回军中,代理师长指挥此次作战。

李天霞接电后,立即由广西动身,坐火车到湖南,随后带部队乘汽车由湘入赣,在上高下车后,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南昌外围的高安布防,刚到祥符观一线,就跟迎面而来的日军第106师团一部遭遇。

冤家一定路窄,万家岭之后,两军再次交锋。

正是在这场外围战中,第51师第153旅旅长张灵甫在率军冲锋时右腿膝盖被鬼子的机枪子弹射中致残。

激战中,高安一度失守。

第74军全部到齐后,俞济时布置反攻,李天霞师仍为箭头,第57师和第58师一个在侧翼,一个打迂回,很快又重夺高安。不过,由于南昌外围局势恶化,这一地区的中国军队在整体上已呈颓势,罗卓英亦认为孤军占领高安意义不大,便下令退守上高。

南昌陷落后,蒋介石虽然没打薛岳的板子,但仍把罗卓英撤职了。最后,在陈诚劝说下,才叫罗戴罪立功,组织部队反攻南昌。

但对反攻这件事,薛岳仍热不起来。

最后,罗卓英反攻南昌的阵容是:第1、19、30集团军以及第74军。蒋介石觉得这些部队不够,叫顾祝同第3战区的第32集团军从景德镇过来,参与反攻。这个集团军的总司令是上官云相(保定陆军军官学校6期,山东商河人)。

反攻前,一个团的便衣队成功混进南昌及郊区。但外围主攻部队作战不力,以卢汉第1集团军为例,主力执行警备任务,一部参与对南昌附近的奉新县的策应攻击,但是丝毫没有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