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烽火连三月(1937年7月~10月) 太原沦陷(第3/7页)

日军近了,又近了。

进入中国守军阵地百米之内时,罗芳珪一声令下,阵地两翼的捷克式机枪组成强大的交叉火力网,同时开火,手榴弹雨点般砸向日军,十分钟内,日军的这两个中队就全部报销了。

4个小时后,中国阵地不失。这时候,日军30多辆坦克已经气喘吁吁地赶到。日军再次发起猛攻,到8月13日,罗芳珪团伤亡开始增大。

当年日军的坦克,尤其是轻型坦克,有点像超级玩具,不但样子卡通,而且装甲不厚,炮火也一般。但由于不少中国士兵没见过坦克,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威慑力的。对付坦克,办法也简单:炸履带。

罗芳珪叫士兵2人一组,匍匐着摸过去12名,每个人都揣着手枪,胳膊下夹着集束手榴弹。靠近坦克后,把手榴弹塞向坦克下面,然后迅速滚向一边。随着连续的爆炸声,有4辆坦克瘫了。但在随后的战斗中,罗芳珪肩部和肋部中弹,负了重伤,到26日全团官兵已经战死1000余人。

罗芳珪团浴血南口时,其他阵地上的第13军守军也与日军陷入了激烈的战斗。

到8月16日,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不得不调板垣第5师团加入对南口的围攻。

对板垣来说,这次他不再是帘子后面的参谋,而是提着刀上阵的中将师团长了。他在1937年3月上任之前,石原莞尔想推荐已当上关东军参谋长的板垣做陆军大臣,但陆军次官梅津美治郎反对,于是作罢。

板垣指挥的是来自广岛的第5师团。

日本军队的编成有个特点:以联队为单位,某个联队的士兵,集中来自日本的一个区域。也就是说,每支部队的战斗力,跟编成地的居民特点即民风有密切关系。如第4师团在大阪编成,士兵来自大阪及其周边,这一带居民素重商业,民风精细,战斗力自然也就不行。而熊本(熊本县)、金泽(石川县)、鹿儿岛(鹿儿岛县)、鲭江(福井县)等地,民风强悍,组成的部队战斗力也就很强。尤其是九州岛的熊本、大分、佐贺等县,向来盛产将佐,士兵更是能打。

广岛虽然位于日本的本州岛,第5师团的士兵来自广岛、岛根、山口三县,但士兵的战斗力可比九州兵。日清甲午战争爆发后,第5师团在朝鲜登陆,成为日本现代陆军诸师团中第一个与外国军队对阵的师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作为主力直扑新加坡,俘虏10万英军,成为该师团辉煌的顶点,那时候的师团长正好是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

现在板垣指挥的第5师团,辖第9旅团(旅团长国崎登少将)和第21旅团(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下面是步兵第11联队(联队长长野佑一郎大佐)、步兵第41联队(联队长山田铁二郎大佐)、步兵第21联队(联队长栗饭原秀大佐)、步兵第43联队(联队长大场四平大佐),以及野炮兵、骑兵、工兵和辎重兵联队。

于是小汤一下子危急起来。

早在8月13日,南京就把卫立煌(行伍出身,安徽合肥人)第14军派了过去,从石家庄增援南口、怀涞一线。日本人虽然爱吃干饭,但终究不是吃干饭的。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随即从第6师团中抽出牛岛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0期,鹿儿岛县人)旅团在门头沟进行拦截。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又亲自跟阎锡山电联,问能不能把傅作义第35军派过去增援南口。阎锡山痛快地答应了。但傅作义刚到怀涞助战没两天,就又不得不回去:因为东条英机率察哈尔派遣兵团已直扑张家口。不过傅作义还真够意思,把带来的主力给小汤指挥,自己只带了两个旅回援张家口。这件事叫小汤记了一辈子,后来一直称傅作义为“傅大哥”。

但板垣的第5师团果然能打。到8月25日,在连续陷落中国守军阵地后,又猛攻横岭城和居庸关,长城线上的守军很快处于被日军包围的态势。26日午后,汤恩伯只好下令突围,南口、怀涞一线失守,其本人退到涿鹿,到此时第13军两万多人,跟日军血拼掉了一半。

张家口那边,东条英机也惦记着露一手。这一点对他来说很重要。他不是给板垣看,而是给后者军中最好的朋友石原莞尔看。石原其实死也看不上东条,后来石原被逐出陆军中央,下放到关东军当副参谋长,而参谋长正是东条,两个人一直吵架,最后双双被调离关东军。

这里的中国守军的前敌总指挥是从第29军师长升任第68军军长的刘汝明(行伍出身,河北献县人)。在过去第29军那批人里,刘虽然干到师长,但却属于不起眼的人物,在打仗这件事上难称出人头地,他的对手东条英机更是如此。石原为什么瞧不起东条,就是因为此人除了有点毅力外,其他无可道之处(石原曾嘲讽东条,无论升到什么位置,脑子仍是上等兵)。但在此时的张家口,你还别说,东条还真没费多大的劲。因为此时日军正气盛,所以进展得十分顺利,到8月24日已切断平绥铁路,三天后就攻陷张家口。随后,东条率军沿平绥线两侧进犯,到9月11日,大同、包头、归绥(呼和浩特)等重要城市依次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