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的历史(第2/6页)

一般认为,1577年在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附近进行的卢别绍夫战役(Lubieszów/Liebschau,也就是上文中“十大胜利”的第二次)才是波兰翼骑兵辉煌的起点。在斯特凡·巴托雷当选波兰国王后,但泽城拒绝承认,于是但泽城民军和波兰王家军队在但泽东南、维斯瓦河东岸的卢别绍夫湖(Lubieszów Lake,今名卢比谢沃湖)附近的卢比谢沃-特切夫斯基耶村(Lubiszewo Tczewskie)一带展开战斗。虽然名叫但泽民军,但其中并不缺少久经考验的日耳曼步兵,特别是长枪兵。然而在这一战中,巴托雷以不到2000人的兵力(其中一半以上是骑兵)击败了1万人以上的但泽军队,波兰军队死伤不到200人,而但泽民军却付出了将近1万人的损失,其中近5000人战死,另有5000人被俘,但泽军失去了和王家军队野战的条件,只能固守城墙并最终被镇压。

卢别绍夫战役成为斯特凡·巴托雷,以及波兰翼骑兵光辉的起点,此后波兰凭借翼骑兵不断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仅在对沙皇俄国的战斗中,就先后占领了波洛茨克、大卢基等地,莫吉廖夫战斗的胜利也是在此期间取得的(需要说明的是,这次战斗中波兰军队除了有200名翼骑兵,还有300名中型和轻甲骑兵,主要的伤亡和损失也是他们而不是翼骑兵。尽管如此,此战中波兰军队的总数仍然不到1000人)。同时,1581-1582年,斯特凡·巴托雷国王和王家统帅[4]扬·扎莫伊斯基指挥下的波兰军队围攻了俄国重镇普斯科夫。虽然波兰军队并未破城,但是仍迫使沙皇俄国签订了对波兰极其有利的和约。

从斯特凡·巴托雷开始,翼骑兵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被看成是波兰军队最重要的力量。据统计,在当时翼骑兵一度占到了波兰骑兵总人数的75%。更可怕的是,翼骑兵参加的战役往往能保持卢比采沃战役中那样低到令人恐怖的伤亡比——波兰军队不止一次以几乎是敌人几分之一、几十分之一的军队,击败对手上万人甚至几万人的军队。

斯特凡·巴托雷逝世后,得到波兰贵族、特别是巴托雷的王后安娜支持的瑞典王子西吉斯蒙德·瓦萨(Sigismund Vasa,安娜的外甥)和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三世角逐波兰王位。1588年1月24日,双方在奥地利的比琛(德语Pitschen,波兰语Byczyna,当时是奥地利靠近波兰边境上的城市,后属普鲁士,二战后划归波兰)展开决战。此战双方兵力大致相当,各自6000人左右(奥地利人略多,6500人左右),但波兰人在骑兵方面占有优势,约3700人是骑兵,其中自然也不乏翼骑兵。最终西吉斯蒙德·瓦萨获胜,马克西米利安被俘。此战确保了西吉斯蒙德·瓦萨(波兰史称齐格蒙特三世[5],Zygmunt III)的波兰国王宝座。这次战斗中波兰军队虽不像其他著名战斗那样能够气势如虹地以少胜多,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奥地利军队里有很多来自匈牙利的骠骑兵,此次波兰军队的胜利,可算是“徒弟”对“师傅”的逆袭。1592年,齐格蒙特三世之父、瑞典国王约翰三世去世后,齐格蒙特三世身兼波兰国王、立陶宛大公和瑞典国王之位。

然而,齐格蒙特三世虽然是瑞典人,但却是天主教徒,因而遭到瑞典新教贵族的怀疑并最终被废黜。齐格蒙特试图调动瑞典的天主教贵族进行反扑,瑞典爆发内战,失败后内战扩大成为波瑞两国战争。在1605年9月27日,立陶宛副统帅扬·霍德凯维奇(Jan Chodkiewicz)在基尔霍姆迎战瑞典国王卡尔九世指挥的有1万多人的瑞典军队——除了2000多名骑兵外,还有8000多名瑞典人、德意志人、荷兰人和苏格兰人步兵。不到4000名波兰人(其中2400人是骑兵,翼骑兵是绝对主力)面对瑞典军的长枪方阵发起冲锋,在20分钟之内就打垮了这1万多名瑞典人,让后者付出了6000~8000人的伤亡。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此战中装备了火枪和长枪的瑞典步兵结成方阵,但仍然被数量上不占优势的波兰翼骑兵所粉碎。这也是翼骑兵即使面对长枪方阵也有碾压的能力这一传说的来源——但要说明的是,其他几次战争中,翼骑兵虽也能取得胜利,但都需要依靠其他兵种的支援。这次的胜利,是翼骑兵独立取得的——也是唯一的一次。

◎ 基尔霍姆战斗,波兰翼骑兵对瑞典步兵方阵的冲锋(尤里乌什·科萨克作)。

波瑞战争之后,波兰插手沙皇俄国内政,借助俄国沙皇伊凡雷帝死后国中混乱、权臣鲍里斯·戈东诺夫和瓦西里·舒伊斯基先后篡夺皇位之机,派遣大军入侵沙皇俄国。这就是俄国历史上的“混乱时期”(Cмyтнoe вpeмя)。1610年,侵俄波军在斯坦尼斯瓦夫·茹凯夫斯基(Stanisław Żółkiewski)的指挥下绕过斯摩棱斯克前进,而此时俄国沙皇瓦西里四世(瓦西里·舒伊斯基)的弟弟德米特里·舒伊斯基亲自指挥的俄军主力则会合了瑞典将军雅各布·德·拉·盖迪(Jacob De la Gardie)的军队,试图解救波军重围下的斯摩棱斯克。两军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克卢希诺(克武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