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训练与军团的内部结构(第3/5页)

战弓为典型的突厥式,其结构与亚洲其他的经典反曲复合弓类似。其核心部分为木质(枫树为最佳材料),弓腹(面向弓箭手的那一侧)用兽角制成,前段则用动物的筋腱制成,表层用动物粘胶加固。当弓弦被取下的时候,弓身弯曲到极点,弓缘前卷,形成一个“C”字形。有些弓的弓缘那些坚硬的顶端(“卡桑”)甚至会彼此相碰。突厥弓弓身持握的部分并不像其他亚洲弓那样是凹进去的,弓腹相当笔直,而持握部分的前端则向外凸出。

◎ 突厥弓和钉头锤。

突厥弓的曲度极为明显,因而它的上弦方式与欧洲的直体弓差异很大,有人宣称:“突厥人有120种上弦的方式。”最常见的上弦法是上弦者坐在地上,用双足挤压弓身的握把部分,给重型长弓上弦时,通常需要一根长长的环形带子将弓缘向后拉起,固定。

突厥弓配有一些附属装备,射手们在拉弓时要戴上一只扳指,这种扳指用木头、金属、象牙、骨头、兽角或皮革制成。表面刻有一根滑槽,以供弓弦伸入。有些扳指是用贵重金属或宝石制成,装饰得十分华丽。

◎ “基里克”。

除了扳指外,弓身上还装有两种装置:“西普尔”和“梅加拉”。它们都是使箭支穿过弓身前沿通常搭箭处的装置。西普尔是一种搁板,通过皮带固定在射手持弓的那只手上。这种装置在战弓上最为常见,它能帮助射手将弓拉满,从而将最大的力量施加在箭支上;梅加拉则是一片薄薄的木板,上面刻有一道沟槽和一个用于钩住箭手拉弦那支手的小圆孔。这一装置使射手可以施放比弓的原配箭支短得多的箭。这两种装置都能让箭飞得更远。

多年以来,突厥弓的优越性能可谓是有口皆碑,直到1910年,还有人用老式突厥弓在射箭比赛中创下434米的记录。

“基里克”堪称东方世界弯刀之王,它的原型可能是中亚—蒙古马刀,为单刃单手兵器,刀身用高碳坩埚钢锻造而成,表面通常刻有血槽和古兰经的铭文,刀柄与长形刀身之间形成轻微弯曲,后者的下半部分质地更为精良。同时,刀身后部也保持着狭窄的宽度,而只在刀身末段的三分之一处外展变宽。这种特别的逐渐扩展的末端被称为“雅勒曼”(人工刀刃之意),这一设计可以极大地增加弯刀的劈斩力度,只需一击就能斩下一颗头颅。这种出色的威力令“基里克”成为奥斯曼人的首选兵器。

“基里克”的刀柄为犀牛角或牛角质地,并有一个椭圆形的末端,与刀柄形成一个弯曲的角度。“基里克”的刀鞘是木质的,表面饰有印花图案和金银。在苏丹巴耶济德和苏莱曼统治时期,基里克变得更短,更轻,更笔直。

“亚塔干”是另一种奥斯曼人常用的弯刀。据传说,一个外号为“亚塔干巴巴”的塞尔柱军官征服了今奥斯曼东南部德尼兹利省的一个小镇后,就在这里发明了这种兵器,并用自己的外号命名它和它的诞生地。但据考古学家考证,其实在12世纪起,“亚塔干”就出现在中亚了。它也是单刃,刀身长60到80厘米,带有一个明显的前曲,有些“亚塔干”的刀身在前曲基础上会朝刀身末端后倾。这种造型通常被称为“内弯”。刀背是用较为柔软的钢材制成的,而开锋的刀刃为了保证经久耐用,用经回火处理过的硬钢锻造。

◎ “亚塔干”。

刀柄分为两片,一般由骨头、象牙、角或白银制成,用一根带有装饰的金属带子固定在一起,上面没有护手,刀柄和刀尖之间以金属板相连。为了防止劈砍时刀从使用者手中滑落,柄锤两端同时向外延伸,形成一对翼形或耳形。不同地区的“亚塔干”刀柄在外形上带有不同特色:巴尔干人的“亚塔干”刀柄往往带有硕大的柄耳,其制作材料通常是骨头或象牙,而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亚塔干”刀柄的特征则是柄耳较小,制作材料通常为兽角或白银。由于没有护手,“亚塔干”可以与刀鞘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它往往是别在佩戴者的腰带内的,用一只钩子固定住。这种佩戴方式使刀看起来很像“横躺着”一样,故而得名“亚塔干”(奥斯曼语“躺着的人”的意思)。

加尼沙里所用的“亚塔干”被称为瓦尔萨克,其规格更小,更轻(重约0.85千克),这样在行军的时候就不至于碍手碍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