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第2/4页)

在步兵中队内部,如波利比乌斯所说,罗马步兵采用了比其他所有重步兵都更为松散的队形。不仅每名士兵都占据了3英尺(约90厘米)的正面,在每一横列和纵列之间都还有3英尺的间隙。简而言之,一名军团士兵平均占据6英尺的正面,与希腊化体系中结阵步兵的松散队形差不多。波利比乌斯说这样的空间足以让士兵用盾牌保护自己,并且自由地挥剑战斗。这样的队形需要罗马军团士兵都是合格的剑士和单兵战斗的能手。事实也确实如此,例如李维提及过,军团士兵曾在灌木丛中被迫打散队形和凯尔特伊比利亚人开始单兵战斗,结果获胜;在打散队形与马其顿方阵士兵的战斗时,依托更重的装备带来优势,军团也取得了胜利。

但在更多情况下,军团士兵还是以密集队形进行结阵战斗,或许在冲锋前先投掷重投枪。成密集阵型的罗马步兵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地把敌军“逐退”,大而重的罗马盾牌方便用以推挤。面对诸如凯尔特长剑之类挥砍的武器,军团士兵会躲在自己的盾牌下,然后由下自上用自己的短剑戳刺。曾有罗马人认为长矛会是对抗凯尔特人长剑的好用的武器,能够获得攻击范围上的优势,并拦阻长剑的攻击。因此在公元前223年的一场战斗中,后备兵的长矛就被交给前列部队使用,但似乎结果并不理想,因为后来再也没有进行类似的实验。

波利比乌斯时期的罗马军团,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是马其顿式方阵。这种极度强调正面交战能力的作战样式,对追求贴身战斗的军团剑盾步兵而言是个从未有过的挑战,也让军团重步兵第一次接触到难以正面击溃的对手。事实上,在有限的实战战例中,马其顿方阵在队形完整、侧后安全的条件下,总能击溃即使是数量占优的罗马军团。波利比乌斯甚至认为马其顿方阵是平原地形上最强大的重步兵类型。

但是正如同萨莫奈人能灵活地击败重装步兵时代的罗马军团一样,罗马人也往往能利用更好的机动性,和步兵中队体系的灵活性,在对抗方阵的战斗里获取非对称的优势。利用破碎地形渗透到方阵内部,或者迅速机动完成侧后包围,是军团对抗马其顿方阵的最主要手段。一旦进入贴身战斗,缺乏防护的方阵士兵便不再是军团剑盾手的对手了。

“龟甲阵”(Testudo)大致是在公元前200年出现的,这一队形的最原始用途是围攻作战或者巷战,用以在特殊地形内防止来自上方的投射武器打击。这一时期内罗马军团同样学会了如何对付战象。从皮洛士战争和第一次布匿战争开始,重步兵在战线内预留通道,轻步兵则分散射击,成为应付战象的普遍规律。值得一提的是,罗马人最常遇见的战象是非洲丛林象,这些象体型偏小,而迦太基指挥官们在对战象的运用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战象往往缺乏轻步兵的有效配合,这使得罗马人大多能轻松地解决象群的威胁。

◎ 图为波利比乌斯时期军团的指挥结构。波利比乌斯时期的三线阵更为简洁,军事护民官开始承担越来越重要的指挥职责。步兵中队的战术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但中层指挥仍旧欠缺,使得步兵大队出现。

◎ 龟甲阵。

罗马的轻装步兵本来是单纯的游击部队,屏护重步兵的展开,以游击战斗开始一场会战,然后从重步兵列间撤退,在后备兵之前重组,最后作为预备队或是转到侧翼投入战斗。然而到公元前2世纪时,他们改良的训练和装备已经足以胜任与敌军的轻装游击部队进行近战并驱赶他们。在彼得纳会战前,他们在附近的山地就被赋予这样的任务。

罗马轻装步兵的标枪骚扰凯尔特人时尤其有效,他们的装备也足以胜任与凯尔特武士的单兵肉搏。尽管凯尔特步兵一次集中的冲击可以扫除罗马轻装步兵,但后者并不那么容易被结阵的步兵抓到。罗马轻步兵也执行支援骑兵作战的任务,公元前211年在卡普阿城外,为了抵消反叛的坎帕尼亚人在骑兵方面的优势,轻装步兵们骑乘到了骑兵的后座,在遇敌时下马投掷标枪,随后被打得措手不及的坎帕尼亚骑兵被罗马骑兵击溃了。

罗马骑兵的运用和轻装步兵很类似,在重步兵战线展开时承担骚扰和掩护的作用,随后回到侧翼或者战线后预备队的位置上。有时罗马公民骑兵会单独组成一翼,意大利同盟骑兵组成另一翼,或者所有意大利的骑兵一翼,外籍骑兵比如努米底亚人形成一翼。骑兵会试图击败敌对的骑兵,然后攻击敌军步兵的侧后。罗马骑兵是冲击骑兵,喜欢用长矛或剑直冲到底,古典时代的骑兵没有马镫和健全的鞍具,因此有时会需要下马肉搏。但罗马骑兵在这方面确实比其他骑兵更趋向于下马战斗,偏向静态化的作战习惯也与之相符。在波利比乌斯的记录中,坎尼会战中双方的骑兵在罗马军队右翼就进行了下马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