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贺兰悲歌 尾声(第2/3页)

便在一年之前,也就是熙宁十四年,在宋军的攻击下,夏主秉常兵变成功,尽诛梁氏,夺回政权,然后便开始断然举国西迁,前后历经三个月的时间,沿途付出惨重的代价,终于到达沙漠中的黑水城。西迁途中,除了要面对种种自然灾害之外,一路之上,还不断有贵族煸动叛乱,甚至整个部族整个部族的偷偷跑回去向宋朝投降,最终,出发之时包括妇孺老幼一共约二十余万人口,到达黑水城时,军民全部竟不足十万。括检还控制在西夏手中的河西走廊之甘州、肃州、瓜州、沙州,西夏总人口不足二十万,兵员不过七万而已,其中精兵竟不过三万余人。对比最盛时西夏精兵五十万的国力,真是让人唏嘘不已。但这还已经是极大的幸运,因为禹藏花麻在兴庆府大布疑阵,宋军直到寒食节后,才由侦骑获知兴庆府已经人去城空,只留下一名使者手持秉常向宋朝皇帝的谢罪奏章等候宋军的到来。而此时,最后一支西迁的队伍,早已经翻越贺兰山了。

虽然种谔与吴安国磨刀霍霍,准备深入大漠追击西夏人。但是他们雄心勃勃的军事冒险计划,却遭遇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最终不得不宣告夭折。

与此同时,帝国却在南方开始了另一场可以用“冒险”来形容的计划。

在罗氏鬼主与何家堡的帮助下,宋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乞弟之乱。但这过于轻易的胜利,却也让大宋朝廷对其军事实力的信心,极度地膨胀起来。

熙宁十四年五月,皇帝颁布诏令,益州路、黔州路、广南东西路,所有羁縻州县,逐渐皆要改为普通州县,由朝廷派遣官员治理,原有知州、刺史,皆不再世袭,而代之以相应的勋阶世袭。并且同时要编制户口、丈量土地、厘定租税、清查钱粮、建立学校。

同时,在荆湖南北路、福建路,将山中蛮夷纳入编户齐民,成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条件。

在荆湖南路治绩显著,官声颇佳的苏轼,就是因为屡次上书反对朝廷“生事之举”,结果被吕惠卿“推荐”担任大宋朝驻辽国的使节。

石越忧心忡忡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却完全无能为力。

自从西夏事了之后,他竭力想阻止的,就是吕惠卿想要推动的这项政策。然而,在熙宁十四年五月的时候,他却陷入了另一个漩涡当中,几乎无力自拔。

大宋朝野中,为了封赏石越的问题,惹出了轩然大波。而石越身不由己的,处在了一个极为敏感的地位。

石越其实对此早有预料,所以,在他的奏章中,他将一切功劳都推得干干净净。从吕惠卿、文彦博,到范纯仁、陈元凤,到前线的将士,总而言之,若只看石越的奏章,便会让人以为这一场战争的胜利,石越其实什么事也没做,不过是挂了个虚名而坐享大功。

但是,石越虽然有意韬晦,他的功绩却是无法掩盖的。

朝廷当中,文彦博、吕惠卿、司马光三人罕见地持同一意见:石越应当拜观文殿大学士、枢密副使。

他们的理由都是相同的,而且非常有道理。

当年身为枢密副使的曹彬平江南,以功绩来说还在石越之上,但是宋太祖也没有封他为枢密使,只是赏钱,荫其子。而仁宗朝狄青平侬智高之乱,回朝后亦不过是枢密副使。后来议者以功太薄,终于封他为枢使,结果却间接害死了狄青。

所以,如果皇帝想为了石越好的话,枢密副使便是保全之意。

于是,赵顼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拜石越观文殿大学士、枢密副使,赏钱四十万贯。

本来此事到此为止,是皆大欢喜的局面。皇帝不用担心石越名爵过甚,吕惠卿暂时将石越拦在了尚书省之外,文彦博、司马光认为保全了石越,而石越也避开了功高震主之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枢密副使与枢密使,也没甚么本质的区别。

然而,宋朝的事情不是由皇帝说了算的,也不是由宰相、枢密使说了算的。就算石越没有意见,满朝的大臣们,在野的士子们,却未必没有意见。

敕令颁布当天,为石越鸣不平的奏折便在通进银台司高高垒起;宋朝所有的报纸,也都不约而同地为石越叫屈。

更为过份的是,甚至还有人写信劝告文彦博与吕惠卿应当避位让贤。

文彦博把写给自己的这些信一笑之后,全部烧掉。但是吕惠卿却是一笑之后,恭恭敬敬地呈给了赵顼!

赵顼被彻底激怒了。

他将所有为石越叫屈的谏官全部贬出汴京,又以事涉军国机要为名,禁止报纸议论此事。然后连颁十余道诏书,把一些为石越说话的大臣骂了个狗血淋头。顷刻之间,许多的官员眼见风向不对,立刻摇身一变,开始攻击起石越来。一个“朋党”的罪名,眼见着就要扣在石越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