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励精图治 第八节(第3/6页)

“说了些什么?”

“究竟圣上和他们说了什么,别人也不知道。现在皇上龙颜大怒,宫中自然没有人敢乱传话。张景宪与蹇周辅,都是有风骨的人,什么话进了他们的耳里,那便和进了棺材没甚区别,也不会传扬出来……只是我颇疑心,此事或许是真的……”冯京也无意隐瞒文彦博。

“为何做如是想?苏辙、石越,皆是稳重之人。”文彦博奇道。

“因十几日前,我曾听说苏辙、蔡卞、唐棣等人频繁来往石府,虽说几人素来交好,但是现在各部正是事烦之际,却也颇显不同寻常。其后石越又拜访过韩维。尔后皇上一日之内,先是召司马君实、石子明、苏子由密谈,其后又相继召见韩、吕二相。尔后又闻通进司曾递交苏、石之奏折……若依这些事情来揣测,总觉可疑。”冯京身为吏部尚书,自然是知道很多内幕。

文彦博思忖了一会,皱眉问道:“既是奏折言事,如何这般遮遮掩掩?你是尚书省吏部尚书兼参知政事,竟不得与闻?”

冯京笑道:“若《谏闻报》所登奏折是真,则亦不难理解。如此庞大之计划,以石子明之性格,必然先得到皇上的同意、司马君实的支持,方愿示人。一旦皇上与司马君实认可,自然就会交朝廷讨论;既是秘而不宣,想必是皇上与司马君实没有答应。”

文彦博又瞄了一眼手中的《谏闻报》,冷笑道:“司马君实除非疯癫,否则焉能同意这种计划?数亿贯——朝廷哪来这么多钱?何况移民又岂是小事?一次移民五万丁,折算人口,就是二十万人,那还不搞得鸡飞狗跳?朝廷莫非钱了没处花?石子明一向谨慎,不料倒成了王介甫第二。”

冯京苦笑着摇了摇头,道:“文相公此言太过,石子明此事虽然失算,好在为人不固执。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且若依我之浅见,则其中亦并非一无是处。譬如移民,未尝不是好事,北方盗贼不断,朝廷岂不知原因?然无可奈何尔。移民便是良方。只是性急不得,还须慢慢来,若五年之期,改成十五年,先遣人分赴南北,将要移民的地方与要移民的人都规划清楚了,第一年竟只移民一万户,且这些人必是北方无业之民,或为乞丐,或为招安之盗贼。如此缓缓图之,朝廷付出有限,而长远来看,确有大利。且湖广之利,未必全在于移民,应于北方征募老农,前往湖广为农师,劝农教农,如此持之以恒,二十年后,必收全功。”

文彦博却毫不客气的反问道:“当世说得轻巧,为政者十五年缓缓而图二十年后之利,又岂是容易之事?石越年轻,急于求成,既是孟浪,然亦是本朝风气使然。依我说,朝廷能安静劝农,少收两税,便是上策。”

“诚然。但皇上春秋正盛,此事未必不能。石子明亦并非不知缓缓图谋之理,他道路修建之法,便是长达七十年,却不知为何,移民之事,便要急于求成,非要五年之内见功。”冯京又想了想,终是不能明白,只得无奈的摇摇头。

文彦博冷笑道:“七十年之规划,真是痴人。谁能管得住二十年之后事?竟说到七十年?全篇奏折,愚不可及者,便是道路修建,朝廷有此数亿贯,早已北伐燕云。此时辽国内乱,本是大好机会,朝廷不敢动手,还不是缺钱缺物吗?本来石子明建议皇上整编禁军,训练将校士卒,老夫亦觉得他知世务,远胜王介甫。若此事为真,未免让人失望。”

冯京知道文彦博对石越素来观感一般,虽然皇帝给两家订下亲事,但是文彦博三朝元老,说话之间,自然也未必会给谁留面子。当下不再讨论这个话题,只说道:“此事竟不知何人泄密?想来惹怒龙颜者,或是此事。”

“管他谁人泄密,到头来还是报纸泄密。”文彦博对于报纸,始终没什么好印象。

但既便是文彦博如此不屑一顾的计划,也并非没有支持者。从第二日起,《汴京新闻》迅速的动作起来,针对尚未确认为真的《苏石奏折》,刊登了一系列的评论,但是相对来说,《汴京新闻》的立场是中立偏于宽容,其中不仅有白水潭博物系学生表示支持与理解的论点,也表达了士林的担忧与怀疑。随着九月十三日,开封府正式以泄密为罪名审问唐坰等一干编辑,从侧面证明了《苏石奏折》之真实性,关于此事的讨论,立时转为众所关注的焦点。支持者与反对者纷纷在《汴京新闻》与《西京评论》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与指责。

与此同时,商人与百姓们谨慎的评估着移民与修路的可能性,厢军与其家属则担忧着是否会遭到裁汰的命运……朝中的大臣更是纷纷上书,未雨绸缪的劝戒皇帝不要推行这样风险过大的计划。而最让人担心的,则是北方百姓也湖广四路汉蕃居民听到传言后有可能产生的惊慌与不安——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地方的百姓在不久之后听到的“新闻”,必然大大走样。无论如何,石越此时已经明白,短期内,自己这个计划已经彻底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