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凤阁清鸣 第七节(第4/6页)

“若依子明所说,那么于百姓便,但是于官府却不便。如此征税,免税钱岂码要减少三成到五成,到时候连募役的钱都出不起。而且官府很多事情,行募役法,良民不愿意做,顽劣之辈则借此把官家的财产卖掉,然后逃之夭夭。”司马光果然是精明之人。

石越沉默了一会,注视着司马光,徐徐说道:“我不准备行募役法。”

“啊?!”司马光匪夷所思的望着石越,吃惊得嘴都合不拢。

石越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司马光吃惊的样子,继续说道:“本朝弊政,以役法最为害民。多少百姓因此家破人亡——不仅免役法害民,差役法一样害民。要彻底革除这一弊政,非要有一大变局不可!”

“但是百姓服役,是天经地义的呀。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没什么天经地义的。本朝徭役多重,相公岂能不知?若能便百姓,利国家,才是天经地义。如果有一位君主,愿意节俭开销,让百姓免服徭役,难道相公认为这是不应该吗?”

“那自是了不起的仁政。不过事情总要可行才好。”司马光捋须道。

“必定可行。”石越的眼中露出热切的光芒,“但是会损害到下层胥吏的利益,也许会让他们‘怨声载道’!”

司马光不屑的说道:“不必理会他们。子明,且说说你的办法。”

石越微微额首,道:“本朝养了百万之兵,禁军要打仗,不得不养。教阅厢军是禁军的补充,也未尝无用。但是那些不教阅厢军,又有何用?这些军队,成为了各级官员役使的奴仆,或者干脆是虚占名额,被人吃空饷,空耗国库。但是这些厢军,却是老于官府差遣的人,他们深知下层的情弊,没有小吏能欺负到他们。我的想法,就是把一部分差役,固定交给不教阅厢军去做,他们力有不及的,再去募役。”

司马光静静听完,思忖良久,几乎是同情的望了石越一眼,淡淡的说道:“这近于空想。”

宛如一盆冷水泼头而来,石越万万料不到司马光给自己的设想如此评价。他愕然道:“为何说是空想?”

“下层之事,千头百绪,不是二三十万厢军做得完的,纵然做得了,也不可能把这些厢军分配到各县去,否则厢军就不再是厢军了。还有一些事情,比如催税,又如何能够让厢军去做?若依老夫之见,为政务在简要。子明果真有意惠民,不如想办法说服皇上,将一些不必要的役税科目废除,何苦如此繁琐?”

石越默然良久,突然问道:“相公的《资治通鉴》,已经修到魏晋了吧?”

“正是。”司马光狐疑的望了石越一眼,不知道他怎么突然问到这个上面。

“各朝各代,科役减了又加,加了又减,由此导致的治乱循环,不知道相公如何看待?”石越的语气尖锐起来,“相公是要归之于天命吗?”

司马光略略迟疑,道:“正是。治乱循环,本是天理。我辈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让治世长久一点,乱世减少一点,却不能阻止乱世的到来。”

“那么为何远古之世,太平有千百年,近古却不过二三百年?”

“因为后世德化不淳。”

“那么有何良策?后世的人就一定要接受二三百年一乱的命运?”

“孔圣之学,可以救之。”

“孔子以后,多不过四百年,短不过数十年,必有一乱。又是何故?”

“因为后世未能复古。”

“给相公宰相之位,五十年的时间,相公能复古吗?”

司马光一怔,迟疑了好久,终于还是摇摇头,道:“不能。”

“一百年时间,能吗?”

司马光又沉吟了一会,终于诚实的说道:“不能。”

石越嘴角已露出微笑,又追问道:“使诸葛亮、魏征复生,能否?”

司马光颓然摇头,道:“凭一人之力,便是孔子复生,也在能与不能之间。”

石越满意的点点头,道:“既然如此,那么又谈什么为万世开太平?”

“如果众人齐心,尚有可能。”司马光突然抓住一根稻草。

“相公修史,以古可知鉴今,可曾见过有所有的读书人一条心的时候?”石越毫不客气的驳斥道。

“这……”

“今天大宋要做的事情,是天地间一大变局。不仅仅事关大宋的祸福兴亡,也关系到华夏能否脱离这一治一乱的宿命。”石越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双手挥动着,“凭借德化不能完成的事情,我们要用更出色的制度来达成。我不惮烦琐,要用厢军来解决役法的事情,就是想一劳永逸的解决役法的弊端。”

“制度?”司马光完全不相信这套说辞。

“不错,为后世立下可以效法的规模制度,最重要的,是要让后世不能随意的破坏这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