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凤阁清鸣 第一节(第3/7页)

大内,瑶津亭。

曹太后与高太后对坐着下最近颇为流行的跳子棋,一面说着闲话。向皇后与几个妃子站在一边陪侍。

“圣人,官家最近寝食可好?”曹太后虽然已经五十九岁,但思维依然清晰、敏锐。

“回娘娘,这几日官家依然是忙于国事居多,每日早上的点心,都只是草草吃过便罢。”向皇后回道。

“这样也不行呀,龙体要紧。”

“臣妾也劝过,只是听说吕惠卿、曾布、蔡确等人,日夜上疏,请官家再行新法,官家忙着议定此事……”

曹太后默默听着,她心里虽然不以为然,却并不轻易开口说话,只说道:“国事再忙,亦当注重身子骨才好。”

“官家现在何处?”高太后随口问道。

“是在崇政殿召见石越吧,石越三次上表请求丁忧守孝,都被官家驳回了。臣妾听官家的语气,是一定要重用石越了。”

“不料石介能生出一个这样的儿子。”曹太后感叹的说道,“这个石越,除了年纪轻一点、资历浅一点外,竟是个完人。依哀家看来,朝中一定有大臣劝官家‘成全’石越的孝道,以奖励风俗吧?”

“正如娘娘所料,而且人数不少。大抵都夸石越毕竟懂得礼法,官家不当夺其志……”

曹太后点点头,将手中的珠子连续几跳,送入高太后一方,淡淡的说道:“官家已经做了八年的皇帝,这些事情,他看得透了。”

崇政殿。

偌大的殿中,只有赵顼与石越两人而已,所有的内侍都远远的站在殿外。

“陛下,臣斗胆,自熙宁二年开始变法图强,陛下于变法,可有什么领悟?”石越平和的注视着赵顼,从容问道。

赵顼沉吟一会,道:“惟有‘艰难’二字!”

“自古以来,要变法,没有不艰难的!而克服这艰难,就各有各的办法:商鞅变法能够成功,是他依着秦王的坚毅,用严刑峻法来推行法令;汉武能够成功,是他重用当时尚不得重视的士人,来对抗功臣勋贵们;北魏孝文帝能够成功,除了他本身的雄才大略之外,汉族士大夫们支持也殊不可少……”

赵顼点点头,说道:“卿的意思,朕变法要想成功,也要有所依托?”

“陛下英明。陛下不惟要自己意志坚定,更要清楚的明白,变法要达到什么目的,要采用什么手段,会得罪什么人,陛下能依托的,又是什么人?”

赵顼沉默良久,突然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道:“朕也不知道能依托的,是什么人?朕是天下百姓的君父,所作所为,自然是为了江山社稷、天下百姓……”

“当日王莽,岂是故意把国事弄坏的?”石越毫不客气的反问道。

赵顼嘿然道:“朕岂和王莽同?”

“陛下是圣明之君,自然非王莽能比。臣只是希望陛下明白,目的正确而手段错误,一样会为害百姓;倘若以为目的是好的,就不去重视手段的好坏,王莽亡国,就是前车之鉴。”

赵顼细细咀嚼石越这句话,半晌方叹道:“朕当深思。”

“臣愿赠陛下十二个字,为陛下鉴。”

“卿试为朕道来。”

“凡变法之要,在于‘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畏艰阻’十二字而已,陛下若能体悟这十二字,施行天下,何愁变法不成功、国家不富强?!”

“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畏艰阻。”赵顼不断地低声咀嚼着这十二个字。忽然抬起头,注视石越,郑重的说道:“卿当助朕。”

“臣不孝之人,岂可重用,且资浅德薄,难以服众。”石越推辞道。

赵顼走下御座,快步走到石越身前,诚恳的说道:“君臣相交,贵在知心。卿岂可弃朕而去?”他此时完全忘记,自己也有疑忌石越之时。

石越拜倒,哽咽道:“陛下知遇之恩,微臣粉身碎骨,难报万一。只是人言可畏,臣岂敢损陛下知人之明?”

赵顼俯身亲自扶起石越,道:“卿不是常说‘苟以利国家,岂因生死避’吗?朕不惧人言,卿有何惧?今日即夺情除卿翰林学士,三日之后,即拜参政。卿之主张,朕当施行!”

石越再次拜倒,说道:“陛下若果真要用臣,则请陛下收回成命,内翰臣不敢辞,参政断不敢受。”

“这是为何?”

“臣资历依然太浅,为内翰为陛下参谋画策,拾遗补阙,则无不可;若为参政,决难服众,反增侥幸之风。”

赵顼沉吟一阵,终于点头道:“既如此,先不拜参政亦可。卿可将变法之主张,条陈以闻。”

“臣当尽心竭力,以报陛下!”

孔历1626年,耶历1075年,当时是宋朝第六位皇帝赵顼在位的熙宁八年。这一年有两个四月,在第一个四月的月圆之日,当时的白水潭学院山长、《汴京新闻》报社长桑充国与前丞相王安石之次女王倩儿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这场婚礼的盛况,不亚于公主出降,朝野凡有名望的人物,几乎都亲自出席或者送去了贺礼,其中身份最显赫的人物,便是皇弟昌王赵颢。而引人注目的是,翰林学士石越,并没有出现在当天的婚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