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的“政治”(第2/2页)

图二 1968年11月1日,吉林省东辽县河源公社革委会一位副主任在劳动间隙,与社员交流学习毛主席最新指示的体会。

图二里的这位下到生产第一线与贫下中农“同劳动,同学习,同斗争”的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正在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至于他正在“讲用”的“最新指示”是什么,说明文里并没有交代,我们也就无从知晓了。“讲用会”的全称是“全面落实毛主席最新指示讲用会”,通常由主讲人结合自己的体验,介绍怎样运用毛泽东思想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讲用会”是“文革”中最为流行的一种群众间进行自我教育并进而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的方法。此外,“讲用会”还是那时的人们展示“才华”的机会和谋求上进的阶梯,那些年里,通过“讲用”脱颖而出、骤得富贵的,大有人在。而这位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讲用”,则是在履行统一民众思想的职责。

图三,虽然拍摄的时间、地点与图二不同,但照片上的人们正在做的事情与图二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图三拍摄于1971年6月9日。说的是,“地处井冈山的茅坪大队党总支在当年根据地被破坏的旧址——思权村,向青年们进行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教育”。这幅照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处。一是那面写着“思权村”的木牌,井冈山到底是革命老区,光是一个茅坪大队,已知的“阶级教育现场”至少就有三处。只是“思权村”未必是原先的村名,恐系后来因政治教育的需要而改过的。将“当年根据地被破坏的旧址”称作“思权村”,显见是典自那句“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的著名论述。

“思权”二字,在当时足以引发人们多方面的思考与联想,比如有权的幸福和无权的痛苦,比如政权的得来不易和珍惜的必要,等等,而茅坪大队的青年们在旧址前的所思所想,似乎另具“深意”。在照片的原说明文里有一段关于历史背景的交代,其中说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过程,始终贯穿着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由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曾几次使井冈山根据地遭受严重破坏。”可以想见,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的思考,对于茅坪大队的青年们来说,其现实的意义,无疑是更加坚定了他们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而这一效果,差不多已经接近当年各种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了。不过我对茅坪大队的青年们悟到这样的“深意”很有些怀疑,十有八九倒像是记者们为了宣传的需要,越俎代庖,替他们想的。照片上的青年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的是,正当他们在旧址前接受“党内两条路线斗争”教育时,毛泽东和与他一同坚持井冈山武装斗争的亲密战友、他的法定接班人林彪之间的矛盾,已经临近最后的摊牌。再过几个月,照片上的人们将不得不在又一次“党内路线斗争”中经受“考验”。

图三 1971年6月9日,井冈山中茅坪大队党总支在对青年进行路线斗争教育。

这幅照片留给我的另一深刻印象,是那时的人们对武装的偏爱。照片里颇有几个真枪实弹的人,那些没枪的,也大都手持木制的长矛,堪为当年“万里江山万里营,七亿人民七亿兵”的一个生动写照。尤其是照片里站在最前面的那个一脸思虑的姑娘,看上去还是个孩子,而一杆沉甸甸的钢枪却已压上了她那羸弱的肩头。见此,今天的人们可能会对她生出几分怜惜。但那时的人是不会有这种想法的,而且一旦知道了你有这样的想法,我敢说连照片上的那个小姑娘也会笑话你。

我还发现,这几幅拍摄于田间地头的照片,不光内容近似,构图也颇为雷同,可说是那个年代典型的“摆拍”式新闻图片。摆拍,摆好了再拍之谓也。摆拍虽说有违于新闻规律,却省心、省胶片,又便于随心所欲地表现要宣传的主题,既有这种种好处,记者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那时的新闻照片,十有八九是摆拍而来的。不过又想想,那年月田间地头的“政治”又何尝不是听凭摆布的结果呢?

可见,实在是先有了听凭摆布的“政治”,才有了各种摆拍的“新闻照片”。

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