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阙斋读书录卷五(第2/2页)

《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蠓能苦之。”

按:砀,水中石。水涸而见沙石,不得津润,失所凭依之象。《通鉴》:“客谓靖郭君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制焉。’”以荡为砀,失其义矣。王介甫《和王微之高斋三首》;“萧条中原砀无主,崛强又此凭江淮。”俗本误作“荡”,亦为失之。

淮南子

《俶真训》:“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休我以死。善我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

数句袭《庄子·大宗师》篇。

《天文训》:“右背德。”

按:背即后也。孙子曰:“右背山陵,前左水泽。”亦以背与前为对。

《览冥训》:“使俗人不得其君形者。”

君形,主宰乎形骸者也。

《本经训》:“勾爪居牙。”

庾信赋作“钩爪锯牙”。

“凡人之性”节。

此段杂袭儒家者言,与本篇大旨不合。

《主术训》:“凡此六反者,不可不察也。”

六反者:小与大反,方与圆反,多与鲜反。

《缪称训》。

《要略》云:“断短为节,以应小具。”故此篇嘉言雨集,妙义云来,皆短章零节,无长言繁称者也。

《道应训》。

此篇杂征事实,而证之以老子道德之言。意以已验之事,皆与昔之言道者相应也。故题曰道应。每节之末皆引《老子》语证之,凡引五十二处。

“太清问于无穷曰”节。

此段袭《庄子·知北游》篇。

“啮缺问道于披衣”节。

此段本《庄子·知北游》篇。“惷乎若新生之犊”,庄作瞳焉。瞳焉者,目灼灼不瞬之貌。此作惷乎,亦近之。

“四累之上也”。注:“此上凡四事,皆累于世,而男女莫不欢然为上也。”

按:累者,层累也。刺不入、击不中,一层也。弗敢刺,弗敢击,二层也。无其意,三层也。欢然爱利,四层也。故曰四累之上。高注失之。

“太王直父居邠”节。

太王事本《庄子·让王》篇。

“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节。

公子牟事本《庄子·让王篇》。

“桓公读书于堂”节。

轮扁事本《庄子·天道》篇。

“大司马捶钩者年八十矣”节。

捶钩事本《庄子·知北游》篇。

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道乎?”

本《庄子·胠箧》篇。

“光耀问于无有曰。”

光耀事本《庄子·知北游》篇。

“柴箕子之门。”

按:《后汉书·杨震传》:“柴门谢客。”《三国志》:“以万兵柴道。”与此“柴”字义同,即塞也。

《诠言训》。

此篇大指不以功名自章,不以贤智先人,即《庄子》“无成无亏”之义。

“故通性之情者,不务性之所无,以为通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

四句本《庄子·达生》篇。

“通于道者,物莫不足滑其调”。

“莫”字疑误。

“方船济乎江。”

虚舟事本《庄子·山木》篇。

《兵略训》:“而胜亡焉。”

按:“胜亡焉”犹云胜不系乎此也,全不系乎此也。

“将者必有三隧四义五行十守”节。

三隧、四义、五行、十守,三隐、八善,皆不足贵,惟独见,独知,审量虚实为足贵。

《说山训》:“故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

二句本《荀子·劝学》篇。

“食草之兽,不疾易薮。水居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常。”

数句本《庄子·田子方》篇。

《人间训》“单豹倍世离俗”节。

本《庄子·达生》篇。

《修务训》:“夫事有易成者名小,难成者功大,君子虽未有利,福将在后至。”

言美成在久,后世当有知者,犹扬雄言后世有子云则知之矣。

《泰族训》。

按:族,聚也,群道众妙之所聚萃也。泰族者,聚而又聚者也。始之又始,曰泰始。一之又一,曰泰一。伯之前有伯,曰泰伯。极之上有极,曰泰极。以及泰山、泰庙、泰坛、泰折,皆尊之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