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日本“诗经”:《万叶集》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在日本文学史上,也有一部在地位上与《诗经》相当的总集,它就是《万叶集》。不过《万叶集》里面收录的并不叫作诗歌,而叫作“和歌”。

那么“和歌”指的是什么呢?

“和歌”特指日本诗歌,因为日本人主要是大和民族,其诗歌就叫“和歌”。中国的诗歌有绝句、律诗,和歌有长歌、短歌、连歌等。其中短歌是和歌当中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一种体裁,在《万叶集》中,短歌的比例就在九成以上。它有固定的格式、字数,全诗只有五行,每一行的字数必须是“五—七—五—七—七”。

除了体裁不同之外,《万叶集》中的和歌根据其内容不同,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叫作“挽歌”,即为了哀悼死者、表达悲痛之情而写成的和歌;第二类叫作“相闻歌”,源于兄弟、亲人之间互相表达感情的诗歌体裁,后来男女之间表达爱恋之情的诗歌数量增多,并占据相闻歌的主导地位;第三类叫作“杂歌”,即以上两种类别以外的诗歌,比如宴席上、羁旅间的诗歌,都可归到杂歌的范畴。

值得一提的是,《万叶集》收录的作品数量比《诗经》要多出十几倍,约有4 500首。作者上至天皇、妃子、皇子,下到平民百姓,还有很多作品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这些诗歌的时间跨度很长,但大多数为奈良年间的作品。《万叶集》最初由大伴家持编纂,又由后世的很多人审定,才形成了现在流传于世的版本。

由于《万叶集》中收录的作品时间跨度很长,作品的特征、文风等也受到各自时代的影响。有人把这些作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段是从舒明天皇时期(629~641年)到壬申之乱(672年发生的一场皇位之争)。这个阶段属于日本中央集权制刚刚确立的时期,作品残留着古代歌谣的痕迹,但已经开始表达个人情感,格调也以清新、明快为主,而且作者大多为皇室成员,其中以额田王的作品最为突出。

第二段是从壬申之乱到平城京迁都(672~710年)。此时,日本国内以持统、文武两位天皇为中心,进入全盛时代,宫廷内部繁荣安定,所以有力、厚重的作品逐渐增多,和歌的表达技巧日渐丰富,长歌和短歌的形式得以正式确立,专门的宫廷歌人(即御用的创作和歌的人)也随之出现。柿本人麻吕就是宫廷歌人的第一人,其作品多为宫廷事务服务,所以气势恢宏、格调庄严,他本人也是《万叶集》中被收录作品数量最多的人。

第三段从平城京迁都到天平五年(710~733年)。在这个时期,从中国传入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作品多富有理性色彩,作品的表现方式也更加细腻、复杂。虽然皇室中的歌人减少,但总体的作者层次得到拓展,和歌风格也多样起来,可以说是《万叶集》的全盛时期。山部赤人、山上忆良、大伴旅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第四段从天平六年到天平宝字三年(734~759年)。这个时期的日本社会暴露出种种矛盾,和歌作品中大多反映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安,并由有力转向感伤、优雅,长歌开始衰落,作品的表达技巧也多有局限而少有突破。《万叶集》的编者大伴家持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多带有忧愁、感伤的色彩。

《万叶集》是日本和歌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收录的作品不仅有风格上的变化,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