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厉兵秣马,破之易尔

不同时期的战事流程各有讲究。这里以网络游戏中取景最多的战国时代为例,介绍一下一场战争的台前幕后。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思想领先于行动。古代将军们显然已深得其精髓。在开始筹备战争时,为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大名会召开一个叫作“军评定”的作战会议。大名是会议主持人,与会者都是重臣或心腹。战前,军评定以论战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为主题。打,还是不打,这是一个问题。与敌方对阵以后也会召开军评定,讨论内容也转向当前的战争形势和战略部署。如何打、据点设置在哪里、物资怎么调集、是否还有和谈的余地、选择何种投降姿势等,各方面的作战细节都会在军评定上讨论。

确定了作战主题,就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打仗首先得有士兵。作战经验丰富的大名对征兵工作已经驾轻就熟了,一般都是按照领地分配征兵的数量。大名会先写一封“着到状”,上面写明了一单位的领地所需征召的士兵数量。接到通知书后,家臣就在各自的辖地内开始征兵工作。在小田原攻城战中,丰臣秀吉要求的征兵比例是1万石出300人。当时的土地不以面积计,而是以稻米的收获量来计算,1石等于180.39升。所出的士兵可为年方十五的少年,也可为花甲之龄的老人。毕竟只限制了数量,没有限制质量。征集来的士兵主要由半农半兵的足轻和纯农民构成。从士兵构成上就可以看出,士兵以务农为本职工作,打仗都是兼职。因此,大名作战得根据务农的时节来,否则错过了时令导致收成不佳,这对大名本身的经济实力也是一个打击。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战国后期出现了完全脱离农事的足轻佣兵团。他们以作战为本职,同大名建立起了长期的雇佣关系。

武士是一支军队的主干力量。在平日,武士需要勤习武艺以备战时。修习什么呢?《甲阳军鉴》中记载叫“武艺四门”,即弓、火枪、兵法、马。有时候将兵法中的刀和枪分开,再加一门柔术,称为“六艺”。后来的弓术、剑术、枪法、柔术、马术、炮术正是由此演变而来的。只有熟练掌握了“六艺”,一个武士才能被认为是合格的。

一切就绪,准备出战!临出发前,主办方还要安排一些传统的开幕式。“三献仪式”就是典型的祈胜仪式。“三献”指的是打鲍(鲍鱼干)、胜栗(栗子干)和海带,取三者的谐音:打、胜、喜(日语中,海带的读音同“喜悦”相似)。军方代表吃下三献,即意味着“打赢、得胜、高兴”之意,为本次出征求个好彩头。

开幕式结束后,大军开拔。路上行军也是有讲究的,按照行军的顺序,大军分为前军、中军、后军三个部分。前军可能最先接触敌人,往往安排的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同时还担负着斥候侦察的工作。跟在前军后面的是中军。将领往往在中军,由自己的直属武士团护卫左右。走在最后的是后军,负责后方警戒、搬运粮草、武器辎重的就在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