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官方参拜的推手日本遗族会

近代以来的一系列战争留给日本的是8000万战死者遗属,他们组成了日后的日本遗族会,在靖国神社的争议浪潮中坚定地支持官方参拜。

1953年3月,财团法人日本遗族会正式成立,会员有800余万人。这些战死者遗属受到来自国家的补偿,活动会馆也由国家作为特例无期限、无偿租借。日本遗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想办法恢复靖国神社的国有地位,希望能尽快得到国家的财政扶持。这个拥有强大凝聚力的庞大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向日本政府和国会议员施加影响,靖国神社的官方参拜绝对是他们乐于见到的结果。

之所以需要国家的财政扶持,主要是因为靖国神社举办战死者的进驻仪式是相当“烧钱”的。进驻仪式一般每年举行两次,遗属所在地的调查、战死者履历的制作、仪式通知的邮寄以及前来参拜的遗属的接待都需要用钱。最开始,这些仪式所需的费用都是通过民间募捐来获得的。从1955年开始,国会当中一部分议员开始考虑是否有可能让国家提供一部分财政支持。当时还有100多万战死者的进驻仪式没有举行,要完成这些工作还需要几亿日元的经费。这个提案最终没有通过,引发了当时日本遗族会成员和一部分保守派议员的强烈不满。

1955年7月,日本民主党的部分议员提出把靖国神社从宗教法人中移出,理由是:“靖国神社是一个向那些为国捐躯的人们表达感谢和崇敬的场所,而不是一个宗教信仰的场所。如果不把靖国神社从宗教法人中移出来,它就无法成为一个能够举国敬拜的地方,天皇也不能堂堂正正地进行参拜。”同一时间,日本遗族会也积极推进这个提议,向国会提交了多封意见书,并且多次在媒体上发声。仅1955年一年,国会有关靖国神社的讨论就进行了9次。

时间到了1959年。这一年的11月,日本遗族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个有关靖国神社国家扶持的联合签名活动,短短几个月便收集了300多万个签名。在签名活动中,日本遗族会呼吁“不可改变靖国神社的名称”、“尊重靖国神社的传统和特殊性,保持其自主性”。

在日本遗族会长年来不遗余力的努力之下,1969年举行的第61届国会中《靖国神社法案》被首次提出。法案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靖国神社的名称和宗教性的前提下把它交由日本首相直接管理。很快,这个法案受到了以一些基督教团体为首的宗教团体和市民团体的强烈反对,最终成了废案。在这之后,《靖国神社法案》又先后4次在国会中被提出,但都无一例外地被认定为废案。

虽然《靖国神社法案》没有通过,但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内阁破天荒地在靖国神社进行了官方名义的参拜。这次参拜遭到了中国政府的严正抗议。中曾根康弘于是积极说服靖国神社和战犯遗族要分祀,这便是日后成为焦点的“分祀论”。

在这方面,日本遗族会已经考虑到,并且早早展开了行动。毕竟官方参拜好不容易才实现,因为外交问题而中断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日本遗族会先后联系了14名甲级战犯的遗属,7个家族中的6个家族都给予了肯定的回应,只剩下东条英机的家人没有答复。再后来,日本遗族会又拜访了靖国神社的负责人,探讨把战犯们的灵位另立出来的可能性,却遭到了拒绝。负责人解释说,神社里通常都有一个叫作“座”的东西,也就是神明们的坐垫。但靖国神社和别的神社不同,这里面只有一个座。也就是说,250万位战死者的英灵都在这一个座上面,因此绝对不可能进行任何形式上的分离。就这样,分祀的尝试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