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靖国神社是怎么成了敏感地

从宗教意义上来说,靖国神社绝对不是日本地位最高的神社。在它之上,有供奉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和供奉大国主神的出云大社,它们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神社。真正让靖国神社家喻户晓的,是它在东亚政治中的特殊地位。

自1985年中曾根康弘第一次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以来,每一次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国际社会都为之动荡。从媒体的反应来看,中国、韩国等周边国家一直对此持严厉的批判态度,日本国内则是众说纷纭。靖国神社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它又是如何成了一个政治问题的?这一讲我们将尽力还原出靖国神社的真实。

日本全国其他神社都由内务省管理,唯独靖国神社归军方管理,里面主要供奉明治维新以来在日本国内外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真正让靖国神社成为焦点的是在1978年进驻其中的14名甲级战犯。“二战”后,驻日盟军总司令部(以下简称GHQ)废除了神道的国家宗教的地位,开始实施政教分离政策,也就是把政治和宗教的联系彻底割裂。这么一来,靖国神社也就从国家机关变成了民间的宗教法人。在那之后,日本国内有关参拜靖国神社的争议基本都围绕着是否违背了政教分离原则这个问题展开。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一开始并没有引发外交危机。事实上,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仅仅三天后,也就是1945年8月18日,当时的日本皇族首相东久迩宫稔彦王担任首相的第二天,就身着军装在靖国神社进行了参拜。在那之后,吉田茂、田中角荣等首相基本上都在靖国神社的春季例大祭(4月)和秋季例大祭(10月)这两大重要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了参拜的习惯。这些参拜活动在当时的国内外媒体上都没有受到特别关注,一方面参拜者多以私人身份参拜,另一方面当时靖国神社祭祀的亡灵中还没有加入甲级战犯。自从战犯灵位进入神社以后,之前多次祭拜的天皇便再也没有正式参拜。

这种状况在1975年三木武夫首相第二次参拜靖国神社时发生了改变。日本的在野党在当时对三木内阁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报刊媒体也以争议事件的定位进行了大量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三木武夫选择参拜的日子正好是8月15日,也就是“二战”的终战纪念日。虽然三木武夫在事后反复强调,这次参拜既不是以首相身份也不是以自民党总裁的身份,而是以私人名义进行的,但在野党提出了“堂堂一国首相去参拜靖国神社这样的宗教法人,难道不是违背了政教分离的原则吗?”的质疑。到底是以私人身份还是以官方名义进行参拜,这个标准在当时过于模糊,日本政府为此伤透了脑筋。

1978年8月15日,在任的福田赳夫首相前往靖国神社进行了第三次参拜。虽然政府仍对外宣称这次参拜是纯粹的私人行为,但在野党却从中找出了更加具体的问题:首先,在登记的时候,福田赳夫写下的是“内阁总理大臣 福田赳夫”;其次,福田赳夫在当天使用的是首相专用车;最后,当天还有一批政府官员随行参拜。这些都是在三木武夫参拜时不曾有过的问题。综合这三点,在野党认为福田赳夫正是以官方身份进行了参拜。

针对这三点质疑,福田政府方面给出的答复分别是:一、“内阁总理大臣”只是一个表示一般性社会地位的头衔而已;二、在办公过程中突然换成私人用车在操作上比较困难;三、政府官员当天都只是恰巧出现在了那里,并不是随行。此外,政府还另加了一条:玉串料是首相自掏腰包付款的。即便如此,这些答复综合起来看还是显得非常牵强。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公私参拜这个问题,日本政府在同年10月公布了公私参拜的区分标准,其中主要的两条是:内阁会议在事前将参拜确定为政府活动;玉串料等费用从公费里面划拨。只要不满足这两条标准,哪怕登记的时候写上“内阁总理大臣”、使用专用车、有政府官员随行,都可以算作以私人名义进行的参拜。

判断标准的推出算是暂时缓和了公私参拜的问题,但有关靖国神社的争议却在1979年达到了高峰,因为1978年10月17日的秋祭上,14名甲级战犯的牌位进驻靖国神社。1979年4月19日,日本媒体披露了“甲级战犯进驻靖国神社”的消息。新闻中说,以东条英机为首的14名甲级战犯在1978年10月以“昭和殉难者”的身份悄悄进驻了靖国神社,这个消息在当时连他们的遗属都不知情。而4月21日,大平正芳首相前往靖国神社进行了参拜。这一次,不只是日本国内媒体,海外媒体也竞相报道,靖国神社成了国际上的热门话题。对此,日本政府还在不断强调参拜的私人性质,并且认为不应该把甲级战犯从靖国神社中祭祀的所有将士中单挑出来大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