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艰难诞生的轴心国同盟

轴心国,就是“二战”中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组成的法西斯主义国家,已然成为“邪恶”的代名词。然而,轴心国里面有个奇怪的现象:德国、意大利都属于欧洲,两国离得也相当近,发生什么情况的话,两国也能互相协助。可是日本与德、意两国相距半个地球,又在亚洲战场上,与德、意的战区毫无重合,更谈不上战场上互相援助了,日本似乎与孤立无援没什么两样。既然如此,三国结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军事作战图

事实上,轴心国诞生的过程比想象中还要曲折。日本国内对此曾有过很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两方并不是不同阵营的政治家,而是陆军和海军。明治维新期间,禁门之变发生后,长州藩掌握陆军,萨摩藩掌握海军,双方经常在国家战略上有很大的分歧。“二战”前期,海军崇尚英美,要求向同盟国妥协;陆军崇尚德国,倾向于轴心国——最后陆军赢了。

陆军支持三国结盟。1936年,希特勒曾提议联合日本对抗苏联,双方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当时日本一边谋划着侵略全中国,一边又忌惮苏联的动作,所以日军的年轻将领认为,如果德国和日本在苏联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之前同时出兵,苏联将面临崩溃。陆军觉得手中控制的地盘越多越好,自然支持与德国结盟。

然而海军却强烈反对与德国结盟,并主张“日苏友好”。他们认为,一旦与苏联对立,那么对手将由中国直接扩大到苏联和美国。在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中,海军以“如果再不停止战斗,我们海军将会轰击你们陆军”相威胁,才将冲突暂时化解。由此可见,海军不想去招惹苏联,并极力回避与美国交战。

德国和日本陆军一直反对海军的方针,因为他们不仅想要和苏联开战,还试图牵制美国。另外,海军的方针则有海相米内光政、外相有田八郎和藏相石渡庄太郎的支持。石渡庄太郎曾经询问米内光政:“如果三国结盟,就不得不考虑与英、美、苏交战的可能。到时候将有八成的战斗是海战,我们会有胜算吗?”米内光政当时给出的回答是“没有胜算”,可见海军对此问题的态度十分坚决。在五相会议中,有关三国结盟的会议召开了50多次,均因海军方面的反对而搁浅。

这一下德国坐不住了,当时德国的驻日大使到处活动,不惜用巨款来获得日本各界的支持。终于,内务省和外务省中也出现了赞成结盟的势力,再加上后来海军阵容的慢慢瓦解,局势终于向三国结盟倾斜。即便如此,海军在《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缔结后仍然要求将此认定为“避免与美国交战”的行为,并在德国与苏联开战后要求退出三国同盟,但当时的陆相东条英机置之不理。从之后日军在太平洋遭到来自美军的严重打击来看,海军的担忧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