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索尼vs苹果

2010年10月22日,索尼公司宣布,由于随身听销售低迷,正式决定停产。31岁的随身听在iPod风光了9年后,终于撑不下去,走到了尽头。巧合的是,9年前的同一天,正是苹果公司发布第一代iPod的日子。

随身听和iPod到底谁卖得更好?答案显而易见,是iPod。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随身听这个明星产品在全球一共卖出了两亿多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但iPod达到这个数字更快一些,上市第5年就卖出了1亿台,第8年就突破了两亿台。当然了,这两个神器的年龄相差22岁,iPod后来居上,与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的改变有很大关系。

2009年,全球都在讨论这样一条新闻:根据日本电器产品研究公司BCN调查,随身听经过4年多的抗争,销量终于赢了iPod一次。紧接着新闻就补充了一句:假如不把iPhone的销量算进去的话。

实际上一进入21世纪,随身听就在数字化大潮里栽了跟头。但索尼公司对自己的畅销品过于有自信,甚至到了故步自封的地步,迟迟没有做出改革。眼看着互联网带动了MP3格式音乐的兴起,制造廉价MP3播放器的厂商越来越多,索尼的处境越来越困难,苦撑了几年,耗掉了大量元气,乔布斯又在这时用“iPod+iTunes”的组合拳给了他们一记决胜拳。索尼这才认清现实,不再抱着老随身听不放。到了2005年,索尼终于研制出跟iPod抗衡的产品,但比苹果晚了整整4年时间,而这时,苹果的iPod nano横空出现,又把索尼甩出了几条街。

索尼节节落败给苹果,企业内部的管理也出了很大问题。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相继卸任后,新的董事长出井伸之不像以前的老板们把技术人员放在头等位置,他改变了硬件第一的思路,更看中产品的附加值,使技术人员地位不保。而他又过分严格把控资金成本,经常为了降低成本而使之前的投资都打了水漂。结果,2004年索尼直接亏损了700亿日元。亏损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一款产品能填补这个缺口。比数字电视,拼不过三星;比音乐播放器,拼不过苹果;比游戏,又拼不过任天堂。出井伸之连续两年被美国《商业周刊》和日本《日经商务》评为“最糟糕的经营者”,只好识趣地辞了职。新的产品难以开发,企业创始人也逐渐离开,索尼公司彻底失去了方向感。内忧与外患的双重打击让索尼彻底走下神坛,不得不向苹果低头,再也没法“满血复活”了。

索尼和苹果的关系一直很微妙,两位创始人的关系也是如此。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乔布斯为人傲慢,但他对盛田昭夫倒是毕恭毕敬,算是盛田昭夫最大牌的粉丝了。

乔布斯和索尼一直保持着密切接触,他访问日本时,会突然造访索尼公司,对新产品提出意见。乔布斯还邀请过时任索尼社长的安藤国威参加自己的产品发布会,请后者做台上嘉宾。不夸张地说,盛田昭夫就是20世纪70年代的乔布斯。那时的索尼相当于今天的苹果,这很大程度上都是盛田昭夫的功劳。在盛田昭夫的努力下,索尼由一家本土公司变成了引领全球电子产品风潮的跨国公司。到了90年代,乔布斯还亲自到索尼公司向盛田昭夫请教管理之道。有趣的是,乔布斯学到的第一招是让员工穿制服上班,但遭到强调个性的美国员工们强烈反对,他在三宅一生公司订制的几百件高领衫,只好自己穿下去。

乔布斯和盛田昭夫有很多共同之处,其中一点就是,两个人都不看重学历。乔布斯本人就辍过学,盛田昭夫虽然毕业于大阪大学,但一直看中员工能力而不是背景,他甚至出过一本叫作《学历无用论》的畅销书。

盛田昭夫曾经送给乔布斯一台随身听,乔布斯非常痴迷,拆卸开研究它是如何制作和打磨的。乔布斯还非常明确地说过,要开创一个像索尼这样的企业,不是IBM,也不是微软。当初iMac即将面世的时候,乔布斯本想用“MacMan”这个名字,当然是受到了随身听的影响。只是遭到很多人反对,而改成了iMac。

1999年,盛田昭夫去世后不久,在苹果产品的一次展销会上,乔布斯在展示新产品前,先在屏幕上投放了盛田昭夫的巨幅照片,向来宾介绍盛田昭夫的成就,并且坦承盛田昭夫对苹果公司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苹果公司的目标就是成为美国的索尼。

《在日本做一个工薪族》

我们4月份进入公司,如果有100个人入社的话,刚过五六月份,估计就能有一半人辞职。因为工作太累了,工作时间太长了。而且上司天天训来训去,让你精神压力很大,很长一段时间夜里睡不着觉,真的很痛苦。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日本企业里叫作“黑色企业”的公司,压力很大。一星期内除去休息的两天,5天上班时间,我有4天都得去喝酒。有时候甚至喝一晚上,喝到第二天早上8点直接去上班。因为我从事的那个行业压力很大,要释放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