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原子弹爆炸的最后时刻

“二战”中期,日本陷入了侵华战争的泥沼,不得不开始做持久战的准备了。与此同时,为了扛住巨大压力,稳住国内局势,日本政府也进一步强化了言论管制。

当时的学校教室里都贴着“大东亚”的地图,其中已经被占领、侵略的地方都被插上了“日之丸”的小旗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一边想着身处战地的日本士兵的辛苦,一边努力忍耐生活的困乏。

“二战”后期,日本举国上下已是一穷二白,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焦躁疲乏的气息。战场前线需要补充大量兵力,于是只能从后勤人员中挑选经验不足的壮丁;后勤的劳动力变得不足了,就只能动员妇女和学生了。动员妇女意味着家庭制度的破坏,动员学生则意味着教育的彻底中断,但当时的日本已经穷途末路,顾不得这些了。

大学、高中的学生们被迫中断学业后,被成批地分配到各地的工厂和农村充实劳动力。紧急时刻,大学生甚至可以作为即战力直接出战。1944年6月,为了躲避空袭的威胁,日本政府要求位于东京的所有儿童进行紧急疏散。于是共计35万名儿童在短时间内从东京向另外13个城市进行转移,大部分人最终都在旅馆或者寺院避难。但由于食品供应不足,卫生状况糟糕,亲人又不在身边,避难儿童生活得相当艰苦。更有一些避难儿童在转移过程中遭受空袭身亡。

1945年,美军打算在冲绳登陆。这让日本政府动了“最终决战”的念头,也就是说,举全国之力进行殊死一搏。当年5月的战时教育令规定,学生在战时将担任粮食生产、军需生产、防空防卫、重要研究等工作,以“生产”为主、“防卫”为辅。

“小男孩”原子弹

原产国:美国

服役期间:1945年

用户:美国

参与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广岛市原子弹爆炸)

但美军没有给日本丝毫胜利的曙光。8月6日广岛被投掷原子弹,8月9日长崎被投掷原子弹。日本全社会几乎陷入绝望和崩溃当中。

在《广岛第二县女二年西组》这本书中,一个广岛女生这样描述原子弹爆炸几天后同伴的最后一程[1]:“10日早上,她开始唱海军飞行预科[2]练习生的歌,她母亲也跟着唱了一会儿。接下来唱的是《君之代》,唱完之后就咽气了。”据说当时有女生在昏迷之前还在喃喃自语“日本是神国”、“天皇是现人神”……

但她们并不是特例,这样的现象正是《教育敕语》和“皇民化”教育几十年不间断影响的结果。

[1] 遭受原子弹袭击的人因为被害程度不同,存活天数也不同。大部分没有当场死亡的人都会因为遭受灼伤、外伤、辐射等在一段时间后陆续死去。

[2] 海军飞行预科:1930年日本海军建立的飞行科人才培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