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法西斯主义登陆日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小试牛刀,跟德国在中国青岛打了一仗,但已经尝到了甜头。战后,日本陷入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再加上1923年日本关东地区发生了7.9级的大地震,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日本社会变得相当不安分,而政府又在教育上下功夫了。

“一战”之后全世界都在呼吁和平,基本上各国都在裁军。日本也顺应潮流,废了几个陆军的师团,然后把这些失了业的军官分配到各个中学任职。日本政府玩儿的这招其实跟和平关系不大,目的就是加强军队对学校的影响。在那之后,学校里甚至开始采用军事体操,讲究对命令的绝对服从。

一到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历史教科书都难逃一劫。这次的日本历史教科书里,登场人物都被改成了英雄豪杰,天资聪颖又刚正不阿,而在他们之上的天皇们自然就更加厉害了。接受了这种历史教育的学生会更容易崇拜天皇,面对这样遥不可及又“高大全”的人,只能在潜意识里产生服从的心理。

这些是发动战争之前的最后准备。

为了转移民众对国内严峻社会问题的注意力,日本政府把目光转向了中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强占中国东北。而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对于侵略战争的宣传口径是“建立满洲国”、“建立王道乐土”、“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因此绝大部分日本国民其实是被蒙在鼓里。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已经把“魔爪”伸向学校之外的领域了,基本上是所有领域。也就是说,学生们不仅在学校要被控制,回到家里甚至去大街上遛个弯儿都要被干涉。

就拿家庭来说,政府宣传“要让国家昌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家庭教育才是基础”这样的理念,也就是想让家长们在家里多做孩子们的思想工作。不过讽刺的是,在那么多年《教育敕语》的体制下,大部分家长基本上都没什么想法和个性了,好多家庭教育只不过是跟着学校说的做。

而在日常生活方面,政府又说“现在社会环境很复杂,搞不好会给孩子带来坏的影响”。于是在政府的带领下,“少年团”纷纷成立,团员们一边在学校积极学习,课余时间还要共同实践忠君爱国、互帮互助、节俭自律的精神。

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他宣扬的法西斯主义引起了日本政府高层的共鸣,于是法西斯主义开始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勾搭在了一起。当时的教育界实际上已经有人识破了法西斯的真面目。比如林达夫就写了一篇《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政策》的文章,指出法西斯教育“不会教给孩子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更不会依据每个孩子的天分助其成长;相反,它会抹掉所有个性和天分,往孩子们的脑袋中灌输一些既成观念,让他们习惯不经思考就做出行动。这行动分为憎恨和服从两种——而法西斯主义的行为基本上也就是这两种”。

遗憾的是,这种声音在当时的日本国内还是少数。政府为了避免有人读了这样的文章之后受到影响,还特意把当时的执政思想印成了一本叫作《国体的本义》的书,通过大面积地推广,不给人们反思法西斯主义的空当。这本书在5年间一共印了103万本,并被分发到各个学校和社会团体。书中内容基本上就是在说:“我们国家的国体是由天皇创造的,我们大家一定要忠君爱国啊。”那段时间,政府还控制了所有的舆论通道,通过广播、电影等几乎所有媒体手段反复宣扬“举国一致”、“尽忠报国”的精神。这已经是完完全全的战时教育体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