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风云儿织田信长

15世纪到17世纪初,日本曾经陷入150年的内乱,而这样一个乱世是被称为“战国三杰”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三人终结的。不过他们三人并不是一起平定乱世,而是先由信长奠定基础,秀吉再继承信长的霸业统一日本,最后家康接手政权并一直传了下去。江户时代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织田捣米,丰臣做饼,德川坐享其成。”这很贴切地说明了三人平定乱世的责任与角色,所以要讲日本的战国史一般绕不开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出生在今天的名古屋,他在成为家族领导人之后成功击退了外敌,得到了家臣[1]们的一致拥护。几年后,流亡在外的将军家继承人足利义昭找到了信长,希望信长能以武力护送他返回京都当将军,对信长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信长率军上洛[2]后,虽然在几年之内就成为最大势力,但是外有敌对势力虎视眈眈,内有将军足利义昭的牵制,信长的日子一点儿也不好过。

信长军事生涯中很关键的一场战役是长筱之战。在这之前铁炮虽然已经传入日本30年,但在战争中始终只是配角,主角永远是传统的冷兵器。面对号称“战国最强”的敌方骑兵团,信长调集了3000挺铁炮,并且设置了阻碍骑兵的马栅,还设计出了世界战争史上经典的“三段射击”:安排士兵三个人一组,一人充当射手,另外两人则分别负责调配枪弹和火绳,这样的分工可以保证不间断进行射击。开战后,对方的骑兵想要依照他们以往打胜仗的惯例,用高速机动力摧毁信长的步兵、铁炮兵,但是马栅可使他们失去机动性,加上“三段射击”,敌军还没冲到信长阵前就已中弹死去,整场战役打下来敌方几乎被全灭。

信长有很强烈的反传统倾向,这种性格使他从小就和周遭环境格格不入。比如父亲去世的时候,信长并没有依照传统跪在父亲灵前守丧,而是穿着奇装异服,抓起一把香灰撒在了父亲的棺木上。这样怪诞的行为让他从小就被周围的人视为傻子,但是信长最后却统一了整个家族。信长对佛教的态度也是一样,他不允许佛教干涉政治决策,为了坚持自己的理念,甚至公然与佛教决裂,派军队攻打并烧毁佛教圣地比叡山,他也成为佛教徒口中的“佛敌”。对佛教势力的镇压,现在看来可能过于残忍,但在当时来说却是“必要之恶”,信长就是借用这种屠杀展现了打击传统势力的决心。

除了反传统之外,信长还以嗜杀著称。与他为敌的敌方大名[3]自然逃不过他的魔爪,但就连那些没有作战能力的敌方民众也在信长的屠杀范围内。有一次,长期对抗后对方因为粮食用尽而决定出城投降,信长却将走出来投降的两万多民众赶进一个事先围好的木栅里,然后命部下将木栅封死,并放火焚烧。

此外,信长信奉实力至上,厌恶传统和家世背景,所以能够大量发掘人才。像平民出身的羽柴秀吉、忍者出身的泷川一益这些人,如果是其他大名大概只能给他们安排一些运送粮秣或情报传递的工作,但是信长却把他们提拔成了军团的统帅。而对于身居高位却没有实质贡献的一些老臣,如果他们的效率跟不上信长的脚步,信长就会无情地将他们流放。

于是,信长在家臣中的形象,逐渐从不拘家世、适才而用转变为刻薄无情的“第六天魔王”,家臣们人人自危,担心成为下一个被驱逐的对象。在人心惶惶之下,1582年6月2日家臣发动了“本能寺之变”。原本应该在外作战的明智光秀,得知信长只率领100名卫士在京都本能寺留宿,便趁其守备薄弱时突然掉头朝本能寺而去,光秀对着10000多名军队说道:“敌人就在本能寺!”于是大军将本能寺团团包围。信长虽然浴血突围,但因为兵力过于悬殊,只好吩咐卫士放火,在熊熊大火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49岁。

[1] 家臣:战国时代各领主的臣属。

[2] 上洛:割据地方的势力率军前往京都。

[3] 大名:割据的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