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支飞来响箭(第2/3页)

开释之日到来了。当破晓的晨钟刚在微光中徐徐敲响,宋慈已起床来到了牢城。

南方的日头出得快,当朝暾初升,霞光耀染城楼之时,那三百余名获释者已被从牢中领出,齐集于牢城之内的大院中。守狱的军士或立于城墙之上,或站在院落四周,一个个肃然直立,精神饱满。

宋慈一声令下,三百余名获释者都列队向牢城外走去。牢城外,千余名家属亲友与无罪获释的亲人相见、相拥的情形,是很动人的。忽然又有人折转回头,面向牢城跪下,口称:“谢宋提刑大人!”一时间,所有的人都跪下,那种去而复回,长跪不起,久久未去的情景,那“谢宋提刑大人”的呼声震动城郭,是非常动人的!

宋夫人却隐隐地有种不安,她说:“你放了这么多囚徒,不会有问题吗?”

宋慈说:“有什么问题?不放才有问题。放了,为国家缓解怨声载道,防止激变。”

如果细察宋慈在广东审理积案,可以看到他通过检验勘查,多数是为囚犯寻找可以证明他们无罪的证据,从而为之平反冤狱,开释囚徒。可是,积案年深日久,找不到无罪证据的仍然很多,怎么办呢?继续关押下去吗?那要我宋慈来干什么呢?一个臣子如何为国家排忧,如何为百姓解难呢?

在他的广东经历中,在他通过检验为囚徒寻找无罪证据的努力中,已经可以看到他逐步形成“无罪认定”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与当时许多法官的“有罪认定”出发点已有明显不同。这应当被看作中国刑官断案执法中萌生的重大进步。

看看这些各地辗转送来的囚徒,所以积案甚多,除了当初忽略检验和勘查,案子办得太过粗糙之外,多由于被疑为作案者,没有人能拿出肯定他们无罪的证据,就被官府一直关押着。宋慈以为如此办案实在是非常可怕的!

“主审官,拿不出他无罪的证据,就关押他,这不是把自己的无能侵害到嫌疑人身上吗?”宋慈说。

“主审官,也拿不出他有罪的证据,就靠用刑取获口供,如此审案,要到什么朝代才能改变呢!”

宋慈这些话,在平日,与童宫、与霍雄、与夫人、与秋娟、与芪儿都说过。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无处可说,随便说说,并在多年后将体现在他的著作中。

也许应该说,宋慈赴广东提点刑狱,清理积案,所以做得轰轰烈烈,卓有成效,并不仅仅因为他精湛的勘查检验才华,更因为他认定的审案原则:一是只要拿不出有罪的确凿证据,就视为无罪。二是不以口供为主要定案依据,只有口供而没有其他确凿证据的,对口供不予采信。有这两条,才是他可以大规模平反冤狱,释放囚徒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宋慈处理这一大批积案,未必件件都有检验依据,但凡从原始案卷中,从本次复审中,只要没有足够证据能证明其有罪的,就视为无罪,就予以释放。

获释者走后,狱中空多了,但是仍有囚徒二百余人。这些囚徒大多愁眉深锁,长吁短叹,都是已经拿到他们有罪的证据,不能排除他们无罪的囚犯。宋慈决定,立即着手审判这些囚犯。

二百多囚犯中,按律量刑,有一批是犯偷窃之罪的,被打了若干脊杖以示惩罚,也就放了。还有的算上他们被关押的时间,不少人也够得上刑满了,如此又择日释放了百余人。

被审定确实犯了杀人害命之罪的囚犯也有一批。

判斩的日子到来了。秋日的广州,天空清丽,万里无云,高洁而深远。粤秀山西麓猪虎洼岗下,这昔日曾集合过数万南汉军队的校场如今作为法场;法场之上,旌旗迎风,军士林立,戒备森严。百姓观者无数,人们看到被判斩刑的一批囚徒中多有豪强劣绅,心中无不大快!

宋慈的车骑驰进了法场,万众欢呼,群情鼎沸。

宋慈走上了阅台,望着此情此景,他想到了自己从年轻以来的追求和奋斗,也想到了这次自闽入粤近八个月来的风风雨雨,二百多个难忘的晨曦。他仿佛又听到霏霏雨声,看到自己在绵绵细雨中与军士一同推动陷入泥泞的车舆,看到破庙飞檐下晃动的风铃,看到庙内彻夜不熄的篝火,看到自己与军士一起赤裸着身围在篝火旁烘衣,看到那两个在雨夜中倒下再也没有爬起的军士……他的眼睛湿润了。

从此,宋慈的名字更传遍委巷穷闾,深山幽谷。他使那些恶霸歹徒,豪滑权贵,闻其名而胆寒;无数的平民百姓,则将他洗冤禁暴的神奇事迹传扬得越来越神……

秋兰、秋菊都开了,黄槐、木芙蓉争相斗妍。

这日,同许多个清晨一样,当天空尚处在深邃微白之时,提刑司内的晨鸟已开始鸣喧。就在这时,有一支不知从何处飞来的响箭不偏不倚地射在宋慈居室的窗棂格上,箭头还带着一个信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