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风兮云兮(第3/3页)

车夫大急,上前三步,掏出怀中枚铭牌一晃。

甲士匆匆一瞥,皆惊!

“郎君,请进!”

“唉!”

少年郎君渭然长叹,瞅了瞅朱门白墙,摇头晃脑的踏入其中。

车夫见自家小郎君顺利得入,长长舒出一口气,抹去脑门细汗,心道:尚好,总算将小郎君送来矣!如此,我亦可安然回返,禀报……

与此同时,一间宽洁的雅室内,二十来名上等世家子弟分落四座。其间泾渭分明,隐然列作两派,一侧以谢、袁为首、一侧以王、萧为首,两方少年郎君互瞅彼此,却甚少交谈。

突地,有人踏进室中,环眼将四下一扫,眉头渐渐拧簇,匆匆行至一名王氏子弟身侧,低问:“逸少呢?”

“阿叔,不知……”

“唉!”

那人将袖猛地一挥,挽在身后,疾疾踏出。

“咚!咚!咚!”

钟声连续三响,十来名饱修诗书的老儒自远处成列徐来。人人面色沉凝,装束皆作一致,青冠方正、白纱儒袍。一遇风起,漫飘。

迈至高台上,肃立。

排列于台下的上百少年郎君方才得见,这群老儒每人手中皆捧着一摞竹简。想来,应是圣人之书。

而后,再有四人并肩行来,刘浓识得其中之一,正是谢裒。

四人默行于高台,静立。

倏尔,中有一人踏出,环顾台下,朗朗作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致柔,而动也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每念一句,台下上百郎君亦跟着咏诵。

霎那间,天上、地下,尽是锵锵之音,连绵作城、恢宏成势,中有浩然之气,回荡于野。

有人眼尖,看见远远的雅室之中,众位高门精英亦纵声诵念。

待得最后,谢裒肃言:“今方佳和,在列之君,皆为少年。少年者,修心修身于懵尔,弹冠不尽,浩音非绝,今方为续,理为代圣人而行道矣!修修之竹,拔拔之松,垄生于野,苗生于圃,在列之君,皆为其中尔!明经之策,束其所才,聚其所知,是为正道矣!”

稍顿,眼光徐徐漫过场内、雅室百子,朗声再道:“会稽学馆,八月逢八,开馆。考核,仿明经而行射策!”

“射策?”

“竟是射策!”

“莫非,莫非王公真欲复《国子》、《太学》尔……”

“然也……”

一时间,台下,哄然而哗。

往年皆是由谢裒等出上、中、下三类题,再经由老儒依据考生家世背景临时择题,或作文章,或行书帖,亦或择论而辩。如此一来,儒师面对自家与别家子弟,待遇便有所不同!切莫小觊这择题,世家子弟习书总有偏颇擅长,儒师只需在择题时稍加变动,往往便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而射策乃汉时拔擢任令之策,在行核之前,将所有考题书之以策,再存策于箭囊中。考核时,学子逐一上前领取箭囊,依其题而答之。此举颇为公允,到得西晋时,此项制度尚有余行。当然,亦并非一视同仁,国子、太学之题便是两类,概而言之,国子之题较易,太学之题较难。而今看来,雅室中的高门子弟,是以国子生待之;至于台下这些中等世家,则以太学生而言之。

褚裒瞅了瞅那些面色大变的世家子弟,附耳笑道:“瞻箦,如此亦好!至少,你我与在列诸君皆一致尔!”

“然也!”

刘浓淡淡点头,微微而笑,牛车既踏出华亭而至会稽,莫论何种考核,皆势在必得!不然,岂非有负终年苦读、饱修诗书!

“肃静!”

谢裒沉声作喝,眉间微微一皱,神情颇是不耐,待得四野归静,冷声道:“便是如此!若再有异意者,请出尔!”

言罢,挥袖而退。

当下,十余老儒捧简而出,拆掉简线,将一枚枚竹简置于囊中,原来这些并非竹书,而是考题。

稍后,侍者将上百名郎君分别引至四所大院,其间摆着苇席、矮案、笔墨纸研。

待得众郎君落座后,则依适才所发序号,徐徐上前领取箭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