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迈出了第一步(第3/4页)

[89]4月末立陶宛方面表示要与中央对话,“立陶宛不反对将独立宣言解释为一个视共和国地位为‘革新后苏联的参与成员’的文件。这一方案的具体实现应当与联盟商定,分阶段进行。这是寻求实际解决问题的基础”。[90]在立陶宛代表团与中央代表团的谈判中,双方的立场都很强硬。

在立陶宛独立的同时,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也于1990年3月30日通过向独立过渡的决定,5月8日改国名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也于1990年5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布改国名为拉脱维亚共和国,恢复1922年共和国宪法。尽管戈尔巴乔夫一再宣布他们的独立是非法的,但无法阻止他们走上独立之路。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效应在苏联起了示范性作用。

1990年10月4日,立陶宛通过《叛国法》,规定立陶宛共和国公民如果主动参加“其他国家”或者“外国组织”,旨在破坏立陶宛主权的活动,将被剥夺自由15年,或被判死刑并没收个人财产。1990年11月20日立陶宛议会通过了组建国土保卫局的决议,实际上承担国防部的职责,开始组建军队。由于商品极度短缺,立陶宛政府被迫于1991年1月6日傍晚大幅度调整商品价格,第二天街头出现了抗议活动,一些大企业宣布罢工。1月8日,维尔纽斯市街头被不满的群众挤满,形成了以“统一运动”、拥护苏共的立陶宛共产党人和工会为一方,以拥护分离的“萨尤季斯”、“立陶宛自由联盟”为另一方的对抗。为了平息事态,议会通过了撤销政府调整价格的决议,普伦斯克涅—布拉藻斯卡斯政府辞职。

对于波罗的海三国不断发展的独立倾向,从1990年底开始,戈尔巴乔夫也曾倾向于用强力手段解决。1991年1月10日,戈尔巴乔夫向立陶宛最高苏维埃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立陶宛恢复苏联宪法的效力,立陶宛没有答复。立陶宛内部要求立陶宛留在苏联的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成立了救国委员会。国防部长亚佐夫、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内务部长普戈认为局势可能失控,“萨尤季斯”与救国委员会可能发生冲突,要求实行总统治理。1991年1月11日立陶宛“民族自救委员会”成立,他们向常驻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卫戍区和波罗的海军区求援。军队于1月12日控制了维尔纽斯电视台,当夜,坦克开进了维尔纽斯,13日凌晨1时30分,坦克包围了立陶宛电视台大楼,克格勃特种部队强行占领了这座大楼,有14名立陶宛人和1名特种兵战士死亡;军队在进攻议会大楼时,遭到群众阻挡而停了下来。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主席兰茨贝基斯号召市民抵抗,保卫立陶宛共和国,苏联其他共和国也声援,国际社会反响强烈,美国、欧洲许多国家,日本等都发表声明,指责苏联在立陶宛用兵。在内外压力下,维尔纽斯卫戍区部队撤回了兵营。这次事件挽救了正在丧失威信的兰茨贝基斯等民族分离势力,转移了人们对他们提价政策的不满,损害了苏联的形象,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民主受到暴力镇压的印象,立陶宛共产党以及一切被公众认为同这次事件有关联的力量实际上被消灭了。

叶利钦等民主反对派借立陶宛事件对戈尔巴乔夫等人进行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叶利钦飞到了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三国的最高苏维埃主席一起商讨对策,表示相互支持,并呼吁联合国秘书长召集紧急会议。1月20日“民主俄罗斯”运动在莫斯科组织20多万人参加的游行,声援立陶宛,要求苏联总统、国防部长辞职,要求俄罗斯有自己的总统和军队。

在这一背景下,戈尔巴乔夫开始逃避责任,他声称自己对使用军队一无所知,国防部长亚佐夫、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内务部长普戈也声称没有下令动用军队。雷日科夫认为,没有戈尔巴乔夫的同意,军队不可能参与。[91]“为了控制当地局势,苏联国防部副部长瓦连尼科夫被紧急派往维尔纽斯。瓦连尼科夫将军和驻地军官进行交流之后,马上建议在立陶宛实施苏联总统直接管制,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他的建议”。[92]戈尔巴乔夫在1月22日的讲话中说:“发生在维尔纽斯和里加的事绝对不是总统的路线,正是为了实现这一路线才实行总统制。因此,我坚决驳斥围绕这一问题的所有投机、所有怀疑和诽谤。”他要求政治组织通过法律的途径获取政权,不要使用武力。[93]

关于立陶宛事件,经过多年的调查,立陶宛法庭于1999年8月宣布对立陶宛共产党6个前共产党人士进行长期监禁,其中包括立陶宛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布罗季亚维丘斯和中央部长叶尔莫拉维丘斯,其罪名是参与“民族自救委员会”和领导苏联特种部队。但圣彼得堡出版的《记者调查》证实,是“萨尤季斯”的战斗队员制造了1月12日晚的流血事件,他们是从电视塔附近建筑物的顶部向人群开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