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拒绝为志愿军提供空军掩护

10月11日,周恩来等人经莫斯科飞抵高加索黑海边斯大林的休养地,并于当天下午与苏联领导人举行了会谈。有关这次会谈的记录尚未披露,人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一些当事人的回忆或谈话。所幸不久前俄国公布了作为会谈结果斯大林和周恩来给毛泽东的电报,再加上会后的中、苏、朝之间几件往来电报,目前关于黑海会谈的情况已经大体清楚了:周恩来介绍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出兵援朝问题的情况,说明中国出兵将面临巨大的实际困难,强调需要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和空军支援。斯大林指出:可以完全满足中国抗美援朝所需要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事装备,但是,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须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内才能出动。反复讨论以后,双方认为,既然大家都未做好准备,只好放弃朝鲜,及早通知金日成安排撤退。会后,斯大林、周恩来联名致电毛泽东指出:如在一个月内不用相当数量、装备精良的部队提供直接援助,那么由于三八线以北的朝鲜军队无力支撑,朝鲜将被美国人侵占。因执行掩护任务的空军至少两个月后才能到位,装备和培训中国部队至少需要六个月,而那时援助朝鲜已无意义,故决定中国不再出兵。电报最后说,等待毛泽东做出决定。[68]

周恩来之所以接受中国不出兵的意见,显然是因为苏联没有完全满足中国的出兵条件,而这一点应该是毛泽东已经答应彭德怀并事先与周恩来商定的。彭德怀10月9日在沈阳召集了志愿军军以上干部会议,说明当前形势及中央意图。虽“各项准备不很充分,但为争取时间”,仍决定先派两个军于10月15日开始出动,集结在熙川、德川一线。但讨论中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特别讲到空军问题,以至于会议尚未结束,彭德怀和高岗便向毛泽东发急电询问:“我军出国作战时,军委能派出多少战斗机和轰炸机掩护?何时能出动并由何人负责指挥?”在会后发出的电报中还提到:“陆空联络尚未规定,据说须经军委规定,请即速办理,否则(会)发生误会遭受损失。”志愿军总部很多领导人都认为,在没有空军配合的情况下出兵,弊多利少,因此建议“三两月内新的装备确有保证(尤其是空军能够出动),则可按原计划进行。否则,推迟出动时间的意见是很值得考虑的”。[69]这足以表明,中国军队出动前是得到过有空军掩护的许诺的,只是具体方式和时间尚不清楚。现在周恩来没有从斯大林那里得到任何确实的保证,自然便同意放弃朝鲜的意见了。而斯大林此时做出的推迟出动空军的决定,则有着更加缜密的思考。

斯大林说苏联空军没有做好准备明显是一种托辞,因为如上所述,不仅集结在沈阳地区的别洛夫航空师早已整装待命,而且就在十几天前华西列夫斯基还向斯大林报告,准备从滨海边疆区调往平壤的第32歼击航空师第304团和两个高炮营及其他辅助部队,只要5~6天便可以到位,并于10月3日“开始执行保卫平壤的战斗任务”。[70]斯大林在10月11日明确表示苏联空军不能与中国陆军同时出动的真正原因,分析起来大概有三点:

第一,斯大林一向严禁苏联军队在前线与美军发生直接冲突,尽管可以在后方提供空中掩护。10月2日晨斯大林得到报告:南朝鲜先头部队已经越过三八线。[71]这就是说,朝鲜北部即将成为战区。斯大林由此变得更加谨慎了,他不愿显示出任何苏联将与美国直接和公开对抗的迹象。莫斯科对美机空袭苏联边境机场的反应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0月8日,两架美国战斗机侵入苏联滨海地区领空作低空飞行,并对距边境100公里的一个军用机场进行机枪扫射,造成7架飞机被毁。对此,苏联不仅没有任何军事方面的反应,甚至在外交抗议被退回时,莫斯科竟采取了默不作声的态度。[72]可以想见,当北朝鲜正在变为前线的关键时刻,周恩来跑来要求苏联明确表态出动空军入朝作战,斯大林自然会采取推脱的态度。

第二,斯大林对于中国出兵作战的决心及取得胜利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在美国参战后,斯大林希望中国做好出兵的准备,并表示愿意出动空军给以协助,但并不急于要中国出兵;在战局陷入危急后,斯大林极力鼓动中国出兵,以便稳定朝鲜战局,但是当美军已经越过三八线继续向北推进,而中国在出兵问题上显得犹豫不决时,斯大林又失去了信心。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在那个时候,因为中国动动摇摇,斯大林也就泄气了,说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