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原因(第2/6页)

[112]

尽管目前尚未发现关于斯大林如何看待这份电报的文献,不过,诺维科夫在电报中讲述的对美国对外政策的估计和分析,是奉莫洛托夫之命而作,且在莫斯科受到极大重视。[113]由此可以判断,在审视了电报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讨论之后,斯大林完全有理由认为苏联重返中东地区的机会来临了。

莫斯科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策略显然吸取了在处理伊朗和土耳其危机时的教训,而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策略——把巴勒斯坦问题交给联合国来处理。鉴于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地位,只要英国人把巴勒斯坦问题交给联合国,莫斯科就有了介入巴勒斯坦问题的机会。同时,斯大林也就有了介入中东地区其他问题的机会。斯大林当然不希望巴勒斯坦变成第二个约旦[114],由于他无力直接阻止这类条约的签署,于是希望能以一种间接的方式介入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斯大林的策略无疑是高明的,他想使苏联在中东地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而又不付出任何代价。

1948年2月18日,当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宣布把巴勒斯坦问题转交给联合国大会之后,苏联就开始正式参与了有关未来巴勒斯坦问题命运的讨论。摆在斯大林面前的有两个选择:或者支持阿拉伯人,或者支持犹太人。

当时苏联在阿拉伯国家中显然没有太多的外交活动空间,因为阿拉伯国家基本上都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如埃及仍处于法鲁克王朝的统治之下,伊拉克和约旦由哈希姆王朝统治,这些政权都与英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战后,英国为了保持自己在中东的传统地位,对付苏联的扩张和美国的排挤,比战前更需要加强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而当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要求建国的热情很高,与英国殖民当局的冲突日趋激化。这在斯大林看来,支持与英国直接对抗的犹太人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于是,利用英美矛盾,通过支持犹太人建国,苏联人终于重新返回了中东地区。

把英国逐出巴勒斯坦,削弱英国在中东地区的势力是斯大林的目的,同时也是美国人的目的,于是苏联和美国都采取了扶植和拉拢犹太人的政策。此后,莫斯科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以色列国能够在巴勒斯坦成立与美苏两个大国的支持密不可分,英国人撤出之后,巴勒斯坦这块战略要地自然成了美苏两国都觊觎的目标。而在这个时候,对于新生的以色列国来说,确定在两极格局之中的外交政策至关重要。在斯大林看来,如果以色列选择倒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那么苏联在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就有了立足之地和代言人。如果以色列不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而在美苏之间选择中立,它也会因为苏联对它的支持而采取对苏联亲善的政策,这同样也符合苏联的外交利益。退一步说,如果以色列倒向西方,那么与以色列势不两立的阿拉伯国家就会因此倒向苏联,美国也会因扶植以色列而深陷在中东地区的泥潭里。这样苏联则可以置身事外,在不承担任何义务的前提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115]尔后发生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切。可以说,在支持犹太建国这个问题上,斯大林实际上做了一笔不输的买卖。

总之,在战后斯大林的外交战略目标中,苏联的国家安全利益始终处在最高地位。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共同缔造的雅尔塔体系保证了苏联所获得的政治权益,苏联对此是十分满意的。不过,在雅尔塔体系所未明确其势力范围的地区(如伊朗、土耳其和巴勒斯坦),斯大林认为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仍然有机会获得更大利益。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斯大林支持犹太人建国并非是出于对犹太人的同情,支持犹太建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新生的犹太国是否会倒向苏联,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在莫斯科的对外政策目标中并无过多的考虑。由此也不难解释斯大林为什么会在支持犹太建国的同时,又发动了以“犹委会”案件为代表的大规模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

英美矛盾给了莫斯科进入中东地区的机会,莫斯科抓住这个机会,在将英国人逐出巴勒斯坦的同时,把自己的势力和影响扩展到了中东和地中海地区;而犹太复国主义者也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利用苏联的支持实现了建立自己民族国家的夙愿。


[1] 这里所说的中东,是指亚、非、欧三大洲相连接的地区。这个名称是过去欧洲人的说法,他们按照距离欧洲的远近,把东方各国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中东地区的范围,没有明确的划分,特别是“中东”和“近东”没有严格界线。本文提到这一地区时一般统称为中东地区,但是对所转引档案文献中的称谓,则保留其原有的译法——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