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政策的形成(第5/6页)

[65]在冷战开始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时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反而在支持犹太人建国这一问题上形成了默契。

在分治问题上美国的反复和苏联的坚持

联合国巴以分治决议一通过,立刻遭到了阿拉伯国家的一致反对。阿拉伯联盟会员国(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的总理和外交部长于1947年12月8~17日在开罗召开了一次会议,发布了一项声明,宣称: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并且遵照真主的意志,决战至最后胜利”。声明说,阿拉伯联盟已经同意“采取决定性的手段”,以防止巴勒斯坦的分治。[66]

分治决议在联合国刚刚获得通过,巴勒斯坦的阿犹双方立即陷入暴力冲突,冲突很快演变成一场全面内战,周边阿拉伯国家的非正规武装也开始介入。阿拉伯国家反对分治的态度非常强硬。1948年2月,他们向杜鲁门建议,如果联合国无法实施分治决议,而又无法提出能为双方都接受的替代方案,就有必要在一段时间内实行某种形式的托管。[67]

随着巴勒斯坦局势的进一步恶化,美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态度也开始表现得犹豫不决。从本意上讲,美国也并不愿意看到巴以分治计划顺利实施,因为美国人担心这样会给苏联开启进入中东地区的大门。苏联势力扩展到中东地区将直接威胁美国在地中海地区的战略地位。

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1948年1月给国内发了一封长电报。凯南提出,美国应该改变其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政策,因为分治政策将为苏联向中东地区派驻军队提供方便。苏联军队将会被用来在巴勒斯坦地区维持秩序。苏军进入巴勒斯坦将有利于苏联政府在当地派遣间谍、开展宣传、颠覆当地的阿拉伯政权,并用所谓的人民民主政体取而代之。莫斯科在巴勒斯坦驻军则意味着苏联将从侧翼包抄希腊、伊朗和土耳其,并对美国在地中海东部的势力范围构成潜在的威胁。根据凯南的判断,苏联暗地里将会为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提供武器,使得当地的混乱局势进一步加强。最后,凯南得出结论,巴勒斯坦分治计划有利于苏联实现自己在中东地区的战略目标,该计划将动摇当地的非共产主义政权的统治基础。[68]

乔治·凯南这位美国遏制政策理论之父的电报,显然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加之巴勒斯坦的局势不断恶化,杜鲁门总统感到有必要对巴勒斯坦政策进行调整。1948年3月19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斯汀向安理会建议:“鉴于巴勒斯坦的局势日益恶化,我国政府认为应由联合国托管委员会在巴勒斯坦建立临时托管以维持和平。”[69]

美国代表的这项建议意味着美国在分治政策上的倒退。1948年3月30日,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合国安理会第275次会议上发言,谴责了美国阻挠联大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实施。葛罗米柯指出:“美国并不关心巴勒斯坦前途问题以及阿拉伯和犹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公正解决,而只是关心它自己在近东的石油利益和军事战略地位。”[70]

尽管苏联方面反对,但是联合国安理会依然决定在1948年4月1日召开特别会议,对巴勒斯坦的未来前途进行讨论。4月9日,莫洛托夫在给斯大林的报告中汇报了他给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下达的最后指示:苏联代表团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是捍卫巴以分治计划,反对美国提出的托管方案。[71]

当美国的巴勒斯坦政策出现反复的时候,只有苏联依然坚持支持巴以分治决议。从1947年5月14日葛罗米柯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起,苏联已经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者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了。

与此同时,犹太复国主义者对美国巴勒斯坦政策的转变也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在苏联的支持下,犹太代办处拒绝了美国所提出的对巴勒斯坦进行托管的建议,犹太代办处耶路撒冷政治部领导人果尔达·梅尔松[72]宣称:“我永远也不会同意托管,除了建立独立的犹太国之外,我也不会同意其他任何决定。”犹太恐怖主义组织伊尔贡(Irgun)对“背叛了犹太人事业的美国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宣称:“如果美国军队被派往巴勒斯坦来实现托管的话,我们将与之决一死战,我们对待美国人就像对待英国占领者那样。”[73]

1948年5月14日,在巴勒斯坦飘扬了30年的英国国旗被降了下来,委任统治正式宣告结束。当天下午4点,犹太民族委员会在特拉维夫博物馆举行了简短的立国仪式。执委会主席本-古里安宣读《独立宣言》,犹太国以色列正式成立。11分钟以后,美国政府即宣布“在事实上承认以色列临时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