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对朝鲜托管政策的确立与苏联占领北朝鲜

苏联对日作战与三八线划分

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明确表示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是恢复日俄战争前沙皇俄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波茨坦会议上,苏联继续重申对日作战立场,但没有给出具体的出兵日期。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太平洋战争局势发生突变,苏联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在远东的地位。在中苏谈判尚未结果,参战的政治条件尚未得到明确保证的情况下,苏联宣布8月9日对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苏联总部制定的对日作战方针规定,苏军的主要任务是歼灭日本的关东军,“把中国东北和北朝鲜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然后攻取南萨哈林群岛和千岛群岛。为执行这一方针而制订的作战计划是,在东北西三个战略方向向中国东北地区的纵深推进,分割关东军的主要战略集团,担任东线作战的苏远东第一方面军在中朝邻接地区采取的作战行动是辅助性的,目标是控制这一地区,切断日军向朝鲜撤退的通道,为尔后向朝鲜推进创造条件。[20]

8月9日、10日两天,由列麦什科空军中将指挥的太平洋舰队航空兵,对雄基、罗津和清津进行密集轰炸、扫射,摧毁了日舰和岸上的军事目标。与此同时,鱼雷艇也向日本的港口和基地实施了突击。在太平洋舰队的协助下,苏联第25集团军在8月10日占领了庆兴市,并开始追剿沿朝鲜东海岸的道路撤退的敌人。太平洋舰队司令尤马舍夫海军上将做出决定并经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同意:部队在罗津和清津登陆。[21]

8月10日,苏军进入朝鲜半岛,与此同时,美国离朝鲜半岛最近的部队还在数百公里外的冲绳岛。面对大批苏军正“涌进”整个朝鲜半岛的情况,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心急火燎地责令陆军部当天提出一项关于堵住苏军南下的办法。8月10日至11日深夜,陆军部部长助理麦克洛伊即与助理国务卿邓恩、海军部高级官员巴德等人在五角大楼麦克洛伊的办公室里连夜举行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会议。会上,国务院代表出于政治考虑,提出“美国军队应赶到尽可能北面的地方去受降”,但是军方认为,由于“面临着缺乏立刻可资调遣的美国部队的局面,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因素,这些都会使美国部队很难抢在苏军之前抵达北部纵深地区”。[22]于是麦克洛伊就紧急命令迪安·腊斯克和博尼斯蒂尔上校到隔壁房间去搞出“一条尽可能向北推进”但又不致“被苏联拒绝”的界线,换言之就是一个既能满足国务院的政治意愿,又符合军事现状的折衷方案。就在这样匆忙的会议上,腊斯克提出了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作为分界线。[23]腊斯克和博尼斯蒂尔选中三八线,是因为他们认为把朝鲜首都汉城划入美国部队的受降区是很重要的。[24]

1945年8月15日,杜鲁门给斯大林发出密电,通报了已经由他批准的给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的有关日本武装部队投降细节的“总命令第一号”,该命令的内容之一即是以三八线为分界线,确定了美苏双方在朝鲜半岛的受降区域。8月16日,斯大林复信表示,“基本上不反对命令的内容”,对于有关朝鲜分界线的问题也没有提出异议。9月2日,麦克阿瑟在东京湾密苏里号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后,发布了“总命令第一号”,其内容根据斯大林提议略有修改。命令提到:“驻北纬三十八度线以北的朝鲜、满洲、库页岛、千岛列岛等地的日本军高级指挥官以及陆、海、空军和辅助部队,应向苏联远东军最高司令官投降;日本帝国政府大本营和驻日本本土及其周围诸岛以及驻北纬三十八度线以南的朝鲜、琉球列岛等地的日本军高级指挥官以及陆、海、空军和辅助部队,应向美国太平洋地区陆军最高司令官投降。”[25]

苏联第25集团军进入朝鲜后,进展迅速。8月19日进驻平壤,8月23日越过三八线南下到达开城。8月24日,苏联空降兵在咸兴和平壤登陆。登陆之后,部队马上开始接受这些城市中的日本驻军的投降。同时苏军地面部队继续向南推进,解除日本军队、宪兵队和警察的武装。8月底,三八线以北的朝鲜全境得到解放。[26]当受降命令传到战地时,分兵进击的苏联军队已经越过三八线,正沿着公路向汉城运动。但他们一接到关于分界线的命令,就迅速撤回到三八线以北。[27]9月8日,美第24军在仁川登陆,随后不久,军长霍奇中将即接受了三八线以南的日本部队的投降。三八线作为美苏两国在朝鲜受降和实行军事占领的分界线便被明确地规定下来,朝鲜半岛形成美苏分区占领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