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43年苏捷条约的签订(第2/5页)

[10]但莫洛托夫不为所动。贝奈斯说:“如果他不得不在苏波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毫无疑问,他会选择苏联。”[11]

期间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同波兰流亡政府之间对在苏联成立的波兰军队使用问题上出现了分歧,苏波关系恶化。[12]由于西方盟国拒绝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德国再次从西方战线抽调兵力到苏德战场发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同西方盟国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在贝奈斯看来,“未来的一切取决于俄国胜利还是失败,俄国将以怎样的情形退出这场战争”。[13]因此,他密切关注着事态进展情况。

苏波关系的恶化使得捷波联邦构想变为不可能,但贝奈斯并未放弃捷波以某种形式接近的努力,他又设计出签订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苏联三方条约的方案,并责成捷驻苏联大使费林格把这一消息转告给苏联外交部。在同苏联外交部第四欧洲司司长诺维科夫和副外交部长杰卡诺佐夫就贝奈斯的新建议进行讨论后,费林格向贝奈斯报告说:“苏联领导人对采取任何类似捷波联邦形式的行动都持反对意见。”[14]贝奈斯对此不死心。1943年3月20日,贝奈斯在同苏联驻伦敦各流亡政府大使博戈莫洛夫共进午餐时再次进行了试探,他说:“我有两个对他本人来说特别重要的问题,希望在访问美国回来之前能得到苏联政府的答复:1.苏联政府是否认为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这场战争结束前就签订相互援助条约是可行的?2.苏联政府是否想以英苏条约的精神签订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的三方条约?”[15]

一个月后,苏联的态度发生了改变。4月22日,苏联外交部就签订捷苏条约问题给博戈莫洛夫发出指示,要求他向贝奈斯转达苏联政府如下意见:“第一,我们同意讨论关于签订苏捷互助条约的问题,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这样建议的话。第二,如果贝奈斯说,他上次同您的会谈应视为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的签订苏捷互助条约的建议,那么,您应该声明说,苏联政府原则上同意签订这个条约,准备讨论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具体建议。第三,如果贝奈斯声明说,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建议签订苏英类型的条约,那您就告诉他,我们准备研究这个建议。第四,鉴于贝奈斯提出关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签订三方条约的问题,请告诉他,苏联政府原则上认为这个条约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由于现在苏联同波兰之间的关系紧张,显然,讨论三方条约的问题不合时宜。”[16]4月23日,博戈莫洛夫会见了贝奈斯,向他转达了苏联政府的答复。[17]这样,苏联在贝奈斯访问美国之前就给他做了答复。

为什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苏联政府的态度会发生如此变化呢?第一,以苏捷条约为样板向中欧其他国家展示自己良好打算的需要。在苏联政府宣布接受贝奈斯谈判条件的两天后,即4月25日,苏联政府声明中断同波兰伦敦流亡政府的外交关系。波兰同苏联之间历史积怨甚深,居民中有浓厚的反俄情绪。波兰流亡政府在苏波边界问题上的不合作态度以及“卡廷事件”的发生,使斯大林对波兰失去耐心。[18]而与波兰相比,捷克斯洛伐克同苏联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居民中素有亲俄情绪,选择捷克斯洛伐克而放弃波兰无疑是斯大林中欧政策的最佳选择。第二,向贝奈斯施加压力。苏联中断同波兰流亡政府的外交关系,转而实行支持“卢布林委员会”的政策无异于给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下了最后通牒。贝奈斯的态度直接决定了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的命运。第三,向西方盟友施加压力,要求开辟第二战场。尽管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但由于西方迟迟没有开辟第二战场,使得德国再次从西方战线抽调兵力到苏德战场,苏联仍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

贝奈斯没有对苏联的建议作出正面回应,此时,他非常想听听美国的意见[19],同时也可利用访问的机会争取时间,观察事态的发展情况。这样,苏捷条约谈判就因此中断了两个月。从5月12日开始,贝奈斯在美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期间同罗斯福总统及政治家、新闻记者举行了多次 会谈。按照贝奈斯本人的说法,罗斯福总统赞同他的意见。[20]此后贝奈斯又去加拿大访问,于6月11日才返回伦敦。

英国对苏捷关系的发展保持着警惕。6月6日,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马萨里克在给贝奈斯的电报中谈到了同英国驻捷大使尼科尔斯的会谈情况,尼科尔斯问:“总统是否打算在访问莫斯科时签订条约?英国政府认为,考虑到波兰问题,这个条约是不符合(英国的)愿望的。”而贝奈斯访问归来后亲自去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会谈时,后者明确表示:“英国政府不希望苏联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签订条约,因为这不符合英国的利益。”在艾登看来,“苏捷条约具有反波兰的倾向”,随后艾登提出了贝奈斯访问莫斯科的条件:如果苏联政府“同意”把波兰也纳入条约中,贝奈斯就可以去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