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十月围城

引子1

靖康元年五月,山西盂县,兵败的杨志又成了孤家寡人。

种师中令他作为先锋部队,救援孤城太原。然而在山西盂县,他的部队并没有和女真人作太多的交战就溃散了。

并非杨志的手下皆狗熊,小种经略名震西北,治军有方,而他杨志亦是名门之后,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这个排位还远远不能体现杨志的实力),带的部队怎么可能全是吃干饭的呢?

原因非常简单,饿,军中无粮,一个军士三天的口粮只有一勺豆子。

就算是花和尚鲁智深在小种经略的帐下效力,胖和尚也提不起他的禅杖。

杨志杀出重围后,逃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土坡上,坐在一块大石上。

他发现此时的情况和当初丢失生辰纲多么类似,一切好像又轮回了。

接下来,他又该何去何从?回去,按律也是诛死;逃亡,此时的天下连梁山都没有了。

他拿起了那把宝刀细细审视,这把他曾经失去的刀。小种经略体恤部属,杨志在他手下为将后,替他索回了这件宝物。这把刀染过了很多人的血,有宋人的,有辽人的,也有他自己的先祖杨业的,还有泼皮牛二的,现在又多了女真人的血。

无论多少鲜血,都无法替杨志博回他梦想的荣耀。

下一个,这把刀添上的是不是就是他杨志的血?或许,当初老太公杨业兵败血洒雁门的时候,这把刀,还有他杨志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杨志拔出宝刀,刀声萧萧,轻轻回荡在寂静的黄土高原上。

刀是好刀,可惜其主不幸。

身不逢时!

(注:杨志史有其人。《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童贯第一次伐辽,种师道的大军中,杨志为帐下的先锋军;《北盟会编》卷四十七记载,金军入侵河东路时,“杨志败于孟县”;《靖康小雅》记载更为详细,杨志本为巨寇,后招安,在种师中率军解围太原时,为先锋,首不战,由间道径归。)

引子2

宣和七年十二月七日,太原的冬天显得如此寒冷。

宣抚司衙前的大堂上烧着大盆的炭火,却无法驱赶童贯心中的寒意。

童贯说张知府王将军你等好好固守太原,我要立即把金人入侵的军情回开封向皇上汇报。

张孝纯眼中露出了惊讶和不满,说金军马上兵临城下,广阳郡王你监军西北,执掌河北燕山军队,此时正应该召急各路兵马,援救太原。太原是河东的要塞,太原一失,河东必失,河东一失,河北也保不住,那样时局可就完了,这个时候广阳郡王你怎么能走呢?

童贯生气了,说我是宣抚使,守太原是你张知府和王禀将军的事,我要负责全局,怎么能光顾着太原一地而失全盘呢?

张孝纯生气了,嘲讽说郡王今日若走,二十年积攒下来的威名怕是要留在太原城了。

童贯怒喝说那不是你来操心的事,你守好你的太原城就行了。

张孝纯说那是当然,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双方的气氛僵化。与童贯一起前往太原的马扩这时发表了不同意见,说将宣抚司设在太原确实不合适,目前金兵两路入侵,西路军所侵河东之地皆有要塞相拒,倒是河北诸路长期军备松散、城设荒芜,郡王应将宣抚司移至保州中山真定,在那里率军阻击金军,为东京建一道屏障。如果天下各路兵马都知道郡王在最危险的地方抗击金军,谁又会不死命出力呢?

童贯闭上了眼睛,捋了捋他那已快白了的几根胡须,说马刺史的建议倒是可行,我们之后再议。

离开太原后,童贯还是习惯性地坚持了他的最初选择。二十年了,他已经不是那个可以把身家性命豪赌在战场上的中年太监,他认为目前朝中的政局比宋金的时局还要艰险,回到东京政治中心,在老板赵佶的周围,才会让他有安全感。

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毕竟他只是一个帮皇帝干杂活的太监,帝国将如此重要的军事权力交给他一个太监,或许最初就是一个错误。

但这一切又能怪谁?谁该为这一切埋单呢?

童贯选择了逃回东京,而一直活跃于宋金同盟的年轻外交使臣马扩则孤身去了真定府招兵。从一个外交使节变成了抗金将领,他得让女真人知道,当初阿骨打赠送给他的“力麻立”(善射之人)的称号是货真价实的,南朝人不缺射手,也不缺勇气。

(注:马扩在北宋灭亡后一直在北方组织抗金活动,一度成为河北、河东各路义军的首领,从者十万余,起义失败后南渡,在南宋历职沿海制置使等要职。秦桧当政后被罢官,归隐。)

而童贯奔往的那条路,则葬送了他和帝国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