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风云际会,还是羊入虎口?(第2/7页)

好了,想到彭城是哪里了没有?

——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滕国世子当年就是从山东滕县途经江苏徐州,在这里拜访孟子,然后继续南下荆楚,办完事情之后又原路折回。

——这样一来,表扬滕国世子的话也就落空了一大半。其实就算是顺路,滕国世子的向善之心也是颇为可嘉的,还有人赞扬他为“周末第一贤君”,但历来的人情世故都是:光环只可以一层层往上加,却不可以一个个往下摘,所以圣人和各种楷模们头顶上的光环总是越来越亮,直到风云变幻得冷落了他们,大家这才有机会一探光环底下的真相了。

世子的路线问题说清了,还有一个问题也得说说。前两本书里,孟老师一般不在齐国就在魏国,间或看看滕国,回回邹国,跑跑鲁国,可从来没去过宋国,这会儿他老人家怎么在宋国待着了?

这又涉及一则历史公案。

上本书讲“公孙丑篇”最后介绍过一位周广业先生和他的《孟子出处时地考》,现在还得看看周先生的资料。周广业说:“孟子离开齐国,住在休地——”

——还记得吧,这是“公孙丑篇”最后一节里的“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就是在这个时候问老师做官不领薪水对不对的。孟子回答完了学生的这个问题,“公孙丑篇”也就结束了,没下文了。那,孟子肯定不会在休地长住啊,他又流窜到哪里去了呢?

周广业说:“孟子离开休地以后,很快就回到老家邹国去了,这时候孟子已经六十多岁了。”

六十多岁了啊,就算按现代的标准也该退休了,更何况古时候的人寿命普遍都短,到唐朝杜甫还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呢。可孟子有“浩然之气”,他可不退,他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两千多年前可没有什么发达的通信和传媒,各种消息只能通过人嘴马腿传播开来。比如魏国征兵,发下话来要招一批“健壮的小伙子”,口口相传,消息传到齐国,齐国人一听:“什么?煎饼要夹果子?”山东煎饼本来只是一张摊熟的薄面饼而已,从此有了技术改良,当中夹了果子(北京叫油条),还得打个鸡蛋,再撒上葱花和香菜末,抹上甜面酱和辣椒酱,哎,这就是我们现在吃到的煎饼果子。不过现在的煎饼果子又改良了,果子变成薄脆了,这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哪位历史学家要是有兴趣不妨考证一下。

六十多岁的老孟子这时候就得到了一个消息,说是“宋榜眼要搞性认证”。

孟子纳闷了:宋榜眼?这是哪一位?现在还没有科举考试呢,哪来的榜眼呢?还有,这个“性认证”是个什么东西?听上去色色的,不像个好东西。可是,这年头流行各种“认证”,大家还全都相信!“唉,”孟老师叹了口气,“这世界怎么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呢?”

孟子和学生们一起琢磨,这个“宋榜眼要搞性认证”到底是什么意思?

靠了“风语者”的帮助,密码终于被破译了,原来,所谓“宋榜眼要搞性认证”是大家传来传去传变了样,原本的意思是:“宋王偃要行仁政。”

“哦,”孟子点了点头,“是‘行仁政’,不是‘性认证’,看来这倒真是个好消息!”

这年头想行仁政的君主可实在不多啦,既然传来了宋王偃要行仁政的消息,孟老师哪能不动心呢?用个难听一点儿的比喻,孟子听到这个消息,就好比猫儿闻到了腥。

一众学生正在议论纷纷,公孙丑突然惊呼一声:“老师哪儿去了?!”

大家这才抬头,房间里哪里还有孟子的踪影,只见一道蓝光向着宋国的方向呼啸而去!公孙丑追到门口,手里提着什么东西,带着哭腔喊着:“老师——您的鞋子——”

孟老师马不停蹄,直奔宋国而去。

但是,宋王偃行仁政的消息真的可靠吗?

那年头可没有什么权威的大传媒,负责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一句话就可以安定人心。那就只好自己来分析分析这个消息了。

从历史上来看,宋国倒还真有仁政传统。我在“梁惠王篇”里介绍过的以宋襄公为代表的几位宋国领导人确实有过一些与众不同的表现,虽然仁政没有成功,但人家好歹是尝试过的,成与不成是方法问题,做与不做可就是态度问题了。“只要有好的态度、好的动机,那就够了,至于好的方法嘛,嘿嘿,”孟子暗中得意,“那就得等我去帮他们了!”

就这样,孟子来到了宋国。他在宋国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没有记载。是记载失传了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也不知道。那么,宋王偃行仁政的消息到底是真是假呢?唉,我们一样搞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