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一句被误读的名言(第3/3页)

你的这种疑虑古人早就有过:这东西看来只有搞复杂了,搞出技术壁垒了,才能取信于人。那,怎么搞复杂呢?老办法——加料!

加进去阴阳和五行。

我们现在看一些专业级的算命大师算起命来一套套什么阴阳、五行、八卦,和四柱八字之类的搅和在一起,最后批给你一张纸,复杂无比,其实在古代,阴阳、五行、八卦本来全都各是各的,谁也不挨谁,是靠了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最后才全给捏在一起了。孤虚也不例外,干支分了阴阳,然后又配上了五行。和上本书讲的原理一样,这些东西通常都是有脉络可循的。干支分阴阳是怎么回事?《礼记》里讲占卜,说过一旬里的十天,单数的日子是“刚日”,双数的日子是“柔日”,这“刚柔”其实和阴阳没什么区别,无非说法不同而已。《易经》“十翼”之一的《说卦》讲卦爻的来历,说立天之道是阴和阳,立地之道是柔和刚,立人之道是仁和义,这就把阴阳、刚柔、仁义给掺和到一起了,听上去似乎也很有道理。再说说掺和进来的“五行”,前文里朱熹和赵歧为“天时”作注,除了“孤虚”之外不是还有个“王相”吗,这个“王相”就是五行的概念。

说“王相”,十个人里恐怕有九个不明白,可要说“旺相”,就会有一些人觉得眼熟了。“旺相”和“王相”是一样的。那,这和五行有什么关系呢?五行不是“金、木、水、火、土”吗?不错,可除此之外还有五个字,叫做“旺、相、休、囚、死”,找江湖大师算过四柱八字的人可能见过这几个字,这五个字的头两个字不就是“旺相”吗?

对这几个字的解释就连专家都犯过错误。王力的《古汉语字典》里解释“旺相”为:叠韵连绵字,第一种意思是“得时,运气好”,例句是王充《论衡》里的“春夏囚死,秋冬旺相”。——“得时,运气好”这个解释大意不错,可这两个字其实是分别的两个词,而不是“缠绵”一类的叠韵连绵字,所以,例句《论衡》里的“春夏囚死,秋冬旺相”正确断句应该为“春夏囚、死,秋冬旺、相”,这里的“囚、死、旺、相”正是“旺、相、休、囚、死”这一套五个字里的四个。王老前辈没学过算命,所以智者千虑也在这里出了个小小的疏漏。(我给自己声明一下:侏儒虽然看见了巨人的一粒头皮屑,可巨人依然是巨人,侏儒依然是侏儒,我可没有对老前辈不敬的意思。)

“旺相”这套东西是和五行配起来用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从最好到最差的五个分数。比如,春天来了,五行里的“木”就是最得时的,也就是“木旺”,火的状态稍微差一些,这就叫“火相”,然后是“水休”“金囚”“土死”,到了夏天再换一换。这套东西配上前边讲过的孤虚,再配上八卦什么的,就变得无比的复杂,变得只有专家才能掌握——当然,也只有傻瓜才会上当。

——就到这里了,我就不再详细解释了,这套东西要真想讲清楚了一整本书都讲不完,我可不想把话扯得离主题太远了。嗯,话说回来,“天时不如地利”(说到这儿我都快忘记要讲的是《孟子》了),什么叫“天时”?

答案是:六甲孤虚法这类东西才是“天时”。

大家仔细读读原文,看看为什么要“环而攻之”?为什么不是“使劲而攻之”?不是“拼命而攻之”?这是因为:如果“环而攻之”,你的部队把敌人围起来,四面八方一起打,无论在任何时间也总会有一处攻打的方位是合乎孤虚、旺相等等的要求的。你就算不会算干支,不会排孤虚,不会演旺相,可你就是蒙,也一定能有蒙对的时候。如果“环而攻之”都没攻下来,那就足以说明“天时”的作用是有限的,人家城高池深,你再得“天时”之利也拿人家没办法,所以才证明出“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费了这么多口舌,解释这个“天时”,嗯,好像说得很有道理哦。

可我说得就一定对吗?呵呵,也不一定!

清代有位朴学家周柄中,琢磨这个问题,把重点放在了“环而攻之”的“环”字上。他老人家从《周礼》里找出佐证,认为所谓“环”并不是把敌人包围起来,而是指一种占卜活动——打仗之前先占卜,神灵要说你能赢那你再打。所以呢,“环而攻之而不胜”意思就是占卜占了个大吉大利,可真一发动进攻,却发现老天爷刚才是跟你开玩笑!

那,周柄中就说得对吗?呵呵,也不一定。不过呢,“天时”跟一些虚头八脑的东西脱不了干系,这看来是错不了的。

看看,什么叫“天时”,看似很简单,其实很复杂;看似不是问题,其实很是问题。读历史会发现很多类似的情况,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概念如果深究一下的话会发现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我在上一本书里已经提到过“礼仪之邦”“炎黄子孙”“封建社会”等等,其实还多着呢,你若不信,不妨自己查查什么“龙的传人”“上下五千年”之类,我们习以为常却又似是而非的历史概念如果一一考证的话,足以写一本厚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