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书的祖师爷(第2/3页)

教室里七嘴八舌的回答:“害怕!”“紧张!”“揪心!”

孟子点了点头,又问:“还有没有?”

又有人答:“刺——激!”

乒——!乓——!哎哟——!叽里咕噜——哗啦——啊呜——!这位同学在大家义愤的拳脚之下被扔出了窗外。

孟子好整以暇:“大家的这些反应,都是最直接的本能反应,然后马上就会下意识地去把那个小孩子拦住。可难道大家这样做是为了借机讨好这孩子的父母吗?难道是为了在乡里朋友之间给自己博取一个好名声吗?难道是因为讨厌小孩子的惊叫声才阻拦他的吗?都不是。从这一点来看,每一个人都是有同情心的,换句话说,没有同情心的人不能算人!”

孟子从此推论:“没有同情心的人不能算人,同样,没有羞耻心的也不是人,没有推让之心的也不是人,没有是非观念的就更不是人。对人而言,这四种心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同情心,嗯,也就是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则是‘智’的萌芽——这四个萌芽连起来讲就是‘仁义礼智’,它们就好比人的四肢一样。”

按照孟子的推论,每个人生来都是四肢健全的,所以呢,每个人生来也都在心里具备着仁义礼智的萌芽。孟子说:“萌芽是要长大的,萌芽也是能够长大的,而萌芽要是长不大,那就得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了。如果人们能够好好培育这四个萌芽,萌芽很快就能成长为参天大树,紧接着还会繁衍为茂密的热带雨林。如果仁义礼智都长成热带雨林了,那么安定天下百姓也就是手到擒来的事了;可萌芽要是总也长不大的话,那就惨了,别说安定天下百姓,就连老爸老妈都养活不了了。”

——这就是孟子励志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四心”“四端”和“四德”,这是心学的奠基之论,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用原文的语言来说,“四心”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四端”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德”是:仁、义、礼、智。

孟子的励志观点是:成为圣人,乃至圣王的基础条件是每个普通人身上都具备了的,或者说,人的天性全都一样,都是善的,你如果把善发扬光大,那就是圣人、圣王,可如果你小子最后成了大坏蛋了,那并不是因为你天生就头上长角,而是因为你身上善的萌芽没有被浇水、施肥,所以夭折掉了。

这番话最鼓舞人心的是:我们大家和圣人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圣人有“四心”,我们也一样都有“四心”,只要我们也好好把“四端”培育好了,我们也可以成为圣人、圣王,这看上去没什么难的!

——圣人和圣王真就像孟子说的这么好做吗?待会儿再表,先看看这个“四德”:仁、义、礼、智。这些我们都很熟悉啊,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当中一直都很讲究这些啊……可是,咦?!

揉揉眼睛,再仔细看一看,好像有点儿别扭似的!

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哦,知道了,我们惯常不是这么说的,而是说“仁、义、礼、智、信”,是五个字,最后还有个“信”呢!仁义礼智信,这么连起来一读才觉得顺口。孟老师呢?哪里去了?赶紧来解释一下您老这套理论里怎么唯独缺了一个“信”啊?

有索隐癖的人这回可该来了精神了:哈哈,孟圣人这里居然漏掉了一个“信”字,这肯定是有深刻原因的,肯定是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的,肯定是留了这么个暗号让后人来破解的!

索隐派这么说,有什么先例没有?

倒也不是没有。传说中有一副对联就是采取这种手法的,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两个大字:“南北”。这是什么意思呢?呵呵,巧妙得很。上联的意思是:缺“一(衣)”。下联的意思是:少“十(食)”。横批是说:无“东西”。连起来就是:缺衣少食无东西。

骂人也有用这种手法的,比如,你正在古代当官呢,官声不错,老百姓都夸你:“我们大人又懂礼,又仗义,为官还特别清廉。”——你听到这话以后,千万别急着沾沾自喜,要想想,并称的四个字应该是“礼、义、廉、耻”,现在大家用“礼、义、廉”来夸你,那意思其实是骂你“无耻”。

——孟子的“仁、义、礼、智”唯独缺少“信”,难道也这样蕴藏深意不成?

“无信”,嗯,不知道是在说谁,讲不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