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〇章 两道命令(第3/4页)

南京城那边自然是凄凄惨惨,太子朱慈烺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再怎么帝王心性也是忍不住害怕和惊慌。

至于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和一干南京的文武大臣也都是愁云惨淡,只有新任礼部尚书刘宗周在那里大声的疾呼,说是贼子如此的势大,我等更应该奋勇振作,励精图治,尽快的增长自己的实力,好和奸贼对抗。

只是这话谁去听他,目前山东在江北保持着两淮军的两万兵,这两万多的军队,根本就不是卢九德能纠集的军队可以对抗的,就算是励精图治,在这江南之地连税赋都很难收上来,怎么打。

唯一有点亮色的就是驻守在凤阳的漕运总督马士英,在此国家危难之际,主动的请缨回南京镇守。

说是什么凤阳皇陵之地尽管重要,可南京才是如今的要害之地,带兵回来镇守才是最好的选择。

文官领兵是大明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尽管朱慈烺已经到了南京城,这般的难堪局面,可该守的规矩还要守,黄得功和刘良佐可以带兵,但这武将让人放心不下,可文臣们都是精明的很,这节骨眼上,谁愿意去领兵,兵败几乎是肯定的结局,而且还要得罪山东的那尊大神,这实在是太不合算了。

马士英也隐约算是江南士林的领袖之一,这些年表现也被人成为能臣,钱谦益等人看见有人出来顶缸,自然是全力支持,加上阮大铖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又是洒出银子给马士英造势,南京兵部尚书兼领各处兵马的职衔自然是他来当了,卢九德为正他为负,卢九德控制的兵马多些,他控制的兵马少些,倒也是相得益彰。

这些都是周边人的反应,真正的漩涡中心是京师……

“都督大人,都督大人,不是小的们不做事啊,那揭帖突然间像是下雨一样的到处都是,根本弄不干净。”

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在锦衣卫衙门之中大发脾气,下面跪着十几个番子除却磕头之外,就是连声的解释。

那道山东大军即将进入顺天府剿匪的文报,自然也给京师这边送了过来,朝廷百官,各个衙门,各个军营还有那些勋贵富商有门路的都是知道了消息,不过黎民百姓还不知道,这消息万一传扬开来,肯定是哄堂大乱。

可几乎贵人们知道消息的同时,京师的大街小巷上被人贴满了文告,全是山东兵马就要进顺天府剿匪的消息。

天子脚下的百姓对这样的消息能看明白,自然也能看见这消息背后的潜台词,不过让那些富贵角色意外的是,京师百姓没有什么惊慌和混乱,心思安定的很。

这些年山东折腾的这么利害,大军进入顺天府威逼京师,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现在才做出这样的明示,未免是来得太晚了点。

河间府、永平府都有山东的驻军,军纪十分的不错,而且把当地建设的出色,这样的部队也不太让人反感,最起码有了山东的兵马,京师这边的百姓再也不用担心什么鞑子进关,威逼京师了。

满街贴的都是文告,文告上的内容反倒是成了次要的东西,山东到底在京师到底有多少力量,怎么能动员起这么多人来贴这个东西。

锦衣卫、东厂、顺天府、刑部、五城兵马司都是惊怒异常,那些大佬说话在京师这城中还是有点用处的,各个衙门的差人们都是行动了起来,结果第一天请掉了,第二天又是被人贴了满城。

这看起来好像是个笑话了,可各个衙门哭都哭不出来,抓不住人的原因很简单,各个衙门的差役们都不够用了,大批差人携家带口的出城暂避。

平日里这六九城的衙门口都是塞满了人,往往一个差事下面管着三十几个帮闲,人是用不了的用,可今日间,不要说下面的帮闲了,就连正编的差役都跑到城外乡下去了,这山东本来就是大明体系中的一员,名声也是很不错,杀鞑子平流民做屯田一样样有声有色,这样的势力来夺权,大家万众一心的支持也不太可能,不过同仇敌忾抵抗胶州营的入侵也不太可能。

城外不还是有二十万京营吗,让这些京营的兵马去打吧,那二十万连刀枪都拿不动的草包估计也不会打什么胜仗,等山东的兵马进了京城发了安民告示之后,咱们再回来就是。

但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还不光是城内的,在胶州营顺天府剿匪的军报发到京师之后,在京师城外驻扎的京营开始大溃散了,二十几万的兵马,可只要有脑子的人都明白,这根本不是山东一万兵的对手。

鞑子大军四万多人啊,就那么在河间府灰飞烟灭,鞑子一万打京营十万都富余,这胶州营一万兵马,还有河北军两万多兵,灭掉京营二十多万不是很轻松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