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六章 归程 回家(第3/4页)

等知道临清城平安消息的时候,加急的信使已经是追不回来了,这边一切按照规矩办理,参加叛乱的教徒,胁从的都关押起来,罪大恶极的先行处斩,而罪魁祸首的景教主和一干高层,则是被装进囚车送往济南。

这派来讲述的信使,口才当真是了得,说到弥勒教聚众攻打衙门和军营,听着的胶州营诸将各个神色紧张,说到张承业从青楼狼狈逃跑,人人哄堂大笑,说到张承业领着人杀回去的时候,众人才是长出了一口气。

到这里,就算是说完了,那名盐丁行了个礼转身走出了清军厅,屋中的气氛稍微停顿之后,又开始哄笑热闹了起来。

相对于下面的军将,坐在李孟那张桌子上的几位高层包括方应仁可知道这件事情并不那么可笑。

李孟沉着脸,的确没什么可高兴的,清查司干什么吃的,眼皮下面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居然一点也没有发觉,好在是这张承业当时有胆子杀了回去,要是一时惊慌胆小,反倒是跑了怎么办。

尽管可能性不大,可临清州这边要真是乱起来,消息就会很快的顺着运河传到南北各地,那时候自己正好出战在外,恐怕山东的局面就不好收拾了,这张承业看着人这么猥琐,没什么作战的勇气,不过想想他在维持临清治安的时候做出的成绩,还有这件事情上的表现,倒是可以安排在其他方面做事。

桌子上的气氛比较尴尬,几个人都知道大帅的脾气现在不太好,也不敢出声说话,还是李孟自己先开的口:

“袁先生,临清守备张承业进清查司做事吧,先做江显绰的副手,有功赏,无功罚!”

那边袁文宏连忙记录下来,李孟沉吟了下,这次的问题却是在问边上的方应仁,和下属说话和这些类似于客卿的人说话,语气是完全不同的,李孟开口问道:

“方同知,扬州那边,寺庙道观如何?”

这问话颇为的模糊,不过结合刚才那信使所讲的那些,方应仁却知道该回答些什么,很是恭敬的答道:

“回国公大人的话,按照规矩这些寺庙道观都是免赋税的,不少大家都是把田产挂在寺庙之中,还有的直接就是自家供奉寺庙道观,总是个减免赋税的法子,很多大寺大观都是大地主,手下民壮和佃户都是不少。”

李孟这边点点头,却是转向一旁的袁文宏,尽管没有说话,袁文宏心中明白,连忙回答说道:

“大帅,咱们山东这边因为孔家在,所以没什么大的寺庙道观,只有鳌山卫那边有几个道观,可差不多等于是咱们自己的供奉,放心的很。”

鳌山卫就是崂山一带,那边的道观道士大多都是军户子弟的出身,关系密切非同一般,李孟不信神,军将们也都没什么信的,不过各家内宅的女眷和那些年纪大的,未免要供奉香火求些福缘平安,胶州营搬到了济南城这边,很有几个道观也都是在济南城开设了下院。

听到这个,李孟点点头,开口吩咐道:

“寺庙、道观这些出家人的地方,既然也从土地上吃租得利,那也要有相应的义务,凡是本公统辖之地,出家人所缴纳税赋等同凡俗,不得免除,此外发文给清查司,让他们盯着地下教门之事,莫要被其他人钻了空子!”

对出家人征税,历朝历代都很少这么做,听到这个命令,袁文宏想要劝一句,不过看到李孟的心情并不是太好,迟疑了下还是没有出声。

这一晚,胶州营的军将也是尽欢而散,不过李孟却一直是若有所思。

一行人到了兖州的时候,白日间和孔三德以及地方官员见面之后,在晚上李孟叫来了袁文宏,吩咐说道:

“袁先生,查下察哈尔和土默特他们到底是信红教还是黄教?”

要查这个倒也很简单,济宁州这等繁华大城,多得是南来北往的商人,找个曾经去过草原上的问问就是。

没用多少功夫,胶州营主簿袁文宏已经是把消息带了回来,原本察哈尔部和蒙古各部都是信奉西藏黄教,不过在十几年前林丹汗还在的时候,改信了红教,这信仰的改变造成了草原上各部的分列。

所谓红教、黄教都是吐蕃佛教密宗的流传分支,蒙元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尽管铁骑纵横天下,可没有和实力相称的文化,民族相对接近,文化相对发达的吐蕃文化开始主动被动的被蒙古各部接受。

密宗的喇嘛在各部的地位极高,那些各教的坐床喇嘛地位甚至仅次于该部的汗王,而却对于野蛮的蒙古鞑虏来说,这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喇嘛很多情况是相当于高级文官的作用,对各部的政策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