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八章 天遂我愿 引汉向东(第3/6页)

在这样的紧张气氛下,代表着天下正朔的督师侯恂所率领的大军进入河南,并且取得了节节胜利,这自然让这些地方上的地主武装欢欣鼓舞,纷纷响应,蚂蚁多了咬死大象,顺军除了要正面对侯恂之外,还要在内部应付这多如牛毛的小股武装,一时间也是应接不暇,颇有些吃力。

实际上捉襟见肘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在河南和南直隶的山东部队,始终对顺军的侧翼有极大的威胁,高一功和田见秀的部队,还有李自成的一部分老营,始终是保持在侧翼作为预备队,就是为了防患未然。

督师侯恂率领着车营和四总兵率领的部队,这次也和以往的大明军队完全不同,宁可慢行三日,也要求得一步稳妥。

本来汝州城被攻破之后,应该是趁着胜势和顺军应接不及的局面,趁势南下,在宝丰和郏县与顺军主力作战,结果素来轻浮的侯恂此次却稳重之极,没有继续南下,反倒是折向西拿下了汝州西的大城伊阳,也就是俗称的汝阳城。

两座大城拿下,大军分别屯驻其中,互为犄角,并且安排副将牛成虎率领他属下的军队,在汝州、洛阳、和潼关一线巡逻巡视,务必让山西、陕西一带出来的补给粮道不被顺军断绝。

说起来,闯王当年行走天下的时候,每到一地,地方上的贫民百姓都是箪食壶浆热烈迎接,督师侯恂从陕西到汝州,河南地方上的退休官员,豪绅大族,也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见到督师侯恂和那些军将大员,都是哭诉,官民都是被流贼祸害的甚惨,还要请王师来主持公道。

这局势真真是一片大好,越在这样的大好局势下,督师侯恂反倒是越发的稳重,陕西总兵贺人龙和榆林总兵白广恩的几次催促,都是被侯恂斥退,在这武将横行的年代,可是极为的罕见。

按照侯恂的话说,如今胜势来之不易,不能因为轻易的冒进而丢弃,要郑重珍惜,不能有所懈怠,趁着这局面大好,不断的积累胜利的势头,到最后决战而胜。

督师侯恂深知在外领兵的诀窍,那就是不停的向朝廷要饷,要封赏,要援军,同时不停的报功。

崇祯皇帝自六月开始心情就越来越好,因为侯恂的一封封捷报不断的发到朝廷上来,朝中诸位大佬也各有自己的消息渠道,自然能判断明白这侯恂的大好形势是真是假,也没有人能挑出毛病。

让崇祯皇帝终于确认这侯恂所率领的大军是有了实实在在的胜利,而不是跟当年丁启睿和周延儒那般,每日间除了捷报文书什么事情也不做的。

确认的理由比较可笑,那就是内阁首辅陈演当廷指出督师侯恂在指挥上的种种不当之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也是上奏附和,内阁首辅大学士陈演到最后慨然陈词,请求自己出京代替侯恂督师,定当指挥完美。

崇祯皇帝在位已经是十七年,对有些朝廷上党争的风吹草动迹象也是略微看出了点,陈演这么慷慨激昂,不畏刀兵,愿意出京助战,想必是侯恂那边的形势大好,这陈首辅要去抢功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的崇祯皇帝更是欣慰,连连的下旨嘉奖,尽管群臣力争,说这大坏了官场的规矩,可侯方域还是坐到了常州知府的位置上,这是以往举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位置,堪称是君恩厚重。

那侯方域如今在江南被称为是“小李孟”,原因无他,自从在官场上飞速窜升之后,侯方域已经是纳秦淮名妓三人为妾,大有当年齐国公李孟强抢秦淮二美回山东的风范,南京大名士钱谦益几次和他抢女人失败,已经写文章大骂,侯方域如此擢升,大明的官场制度败坏,是国家大祸了。

平贼将军左良玉尽管一直是没有响应侯恂调他北上的命令,可却趁虚而入拿下了武昌,并且以武昌为基地,在武昌府拿下了些真真假假的胜仗,也是一叠叠的报功文书送往南京和京师。

这样看起来,真是天下形势一片大好,流贼之患就要迅速平定了,崇祯皇帝已经私下和内阁首辅陈演兵部尚书张国维商议,要把在南京的太子朱慈烺接回京师。

大明朝廷的这般局势,看着一片大好,孙传庭和李孟所讲的大喜大喜,想必不会因为这大明朝廷的军事行动节节胜利之故,孙传庭的满面笑容也是得到了李孟的回应,李孟居然从座位上直接站了起来,两手一拍,满脸都是兴奋之色,笑着开口道:

“天意在我,天意在我,咱们山东本部布置还没有完成,侯督师的这般谨慎,实在是为我山东考虑,天助我也。”

对于这种的高兴,就和得意和自满无关了,孙传庭的铁面具之下也全是喜色,李孟走了两步,开口说道: